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边城》与《长河》是沈从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篇,将二的艺术手法和作的创作主旨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从《边城》到《长河》实际上呈现出了一种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的趋势.而社会政治现实的压力与作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着重从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及作品呈现出的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清新的抒情风格等方面探讨了作品充满着“爱”与“美”的乡村风情画特色。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其长篇小说《长河》中运用飞白这一修辞手段实现了对在城市文明入侵乡村时所呈现的丑态的嘲讽。让读者在一句句幽默的言语中,感到一种讽刺。使用的飞白类型主要是文字飞白和逻辑飞白两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青少年时代的行伍生涯,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活画卷。沈从文军人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人题材小说,其独特性在于:沈从文多以写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为己任,不写英雄人物,不是英雄传奇;有意淡化战争,美化苦难,将军人生活诗意化。沈从文军人小说独特性的形成与其人性论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植物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以植物自况,并赋予植物以人的品格,从而构成了丰富的植物意象,橘意象便是其中之一。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树高洁,并以此自况。沈从文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在小说《长河》中以橘喻人,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橘子的买卖来构建情节,使橘意象获得新内涵:他不但通过橘子为湘西正名,同时使橘子成为"温情"的象征,橘子的命运成为湘西人命运的隐喻,二者紧密相连,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7.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8.
人性内涵始终在沈从文笔下得到充分的诠释。随着时间的流逝,沈从文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完全走亲人性疏政治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政治与人性并重是其代表作《长河》所带给人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0.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的中国通俗世情小说与《水浒传》到金庸小说的中国通俗武侠小说这两条中国小说长河各自都具有永不衰褐的艺术生命力.而从《红楼梦》到张恨水小说不仅形成一个不争的审美奇观,而且是座亟待开发的艺术丰矿;不仅形成一片璀璨的审美天地,而且是块常青不衰的艺术沃土;不仅是个巨大的艺术命题,而且是条永永不竭的艺术长河.  相似文献   

12.
湘西“牧歌”的成功建构,让一个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得以确立。但是,沈从文却并非一个纯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者。事实上,沈从文自创作以来,对现实的倾注都是一以贯之的。不过,他真正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转变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应该是全面抗战以后的事。其中,未竟的长篇小说《长河》可以视为他向现实主义转向的一个重要节点。《长河》以鲜明的现实主义方法不仅描写了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还生动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湘西社会的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抗日战争的触动以及1937年南迁途中的见闻,增强了沈从文关注现实、评价现实并期望能够介入现实的激情。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为《长河》灌注了悲慨动人的情感力量,小说文本也因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诗学的梦想”,是在我读了从文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之后,对沈从文的作品及个体人格所作的抽象概括。从文的“诗学的梦想”,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从文先生是一个钟情于抽象,耽于幻想的作家,他自称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面对一派清波做的白日梦。他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  相似文献   

15.
16.
17.
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高尔斯华绥的三部曲小说《福尔赛世家》既有世纪初长河小说的特征,又有自身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写于1933年冬至1934春之间的《边城》由衷地体现着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和理想境界,构建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构建源于沈从文先生坎坷多舛的奋斗经历、对都市中"庸俗小气自私市侩"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时事政局的动荡不安、令人迷茫,湘西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无不让沈从文先生挂  相似文献   

19.
李玉杰  邵智 《考试周刊》2013,(27):15-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发表于 1 93 4年。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 ,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 ,然而“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没有止境的接近” ,① 所以本文沿着前些评论家的研究成果铺设的路继续走向“边城”。笔者认为 ,读沈从文的作品 ,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 ,即“知人论文”。沈从文一度自称是二十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写理想 ,当然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边城》、《三三》等许多作品就是这样 ,而且 ,正是它们才被公认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但是 ,是否凭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