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批判诡辩论的哲学家。他把诡辩论看作是一种以荒谬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思想方式,”即形而上学方法,指出“辩证法切不可与诡辩相混淆,”从而揭露了诡辩论反辩证法的内容和实质。这是黑格尔反对诡辩论的一个重大功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黑格尔对诡辩论的批判,列宁许多著作,特别是《哲学笔记》一书,常常加以摘引,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黑格尔批判诡辩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是值得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批判继承的一项哲学遗产。  相似文献   

2.
诡辩论作为一种辩论方法,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存在,并且在哲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地出现,特别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它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机会主义者宣扬错误观点、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手段。诡辩论的产生有其认识上的原因,研究诡辩论的认识论基础,对于深入批判诡辩论,总结思维的经验教训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墨家学派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树起了反对谬论和诡辩论斗争的旗帜,并在反对儒家学派、老庄学派、辩者学派等的谬论和诡辩论的斗争中阐述了自己的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4.
“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是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子提出来的①。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诡辩论的命题而遭到反驳和否定。例如韩非等人就曾提出“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②这一相反的命题来加以反驳。在后来的一些逻辑学著作中也都把它作为诡辩论来看待。我觉得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完全看做是诡辩论而加以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现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在认识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方面是深刻的。我们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对个别的、具体的对象的认识总是比较容易的、肤浅的(就认识的阶段性而言),因此,人类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5.
“中和” ,既是一种道德范畴 ,也是一种哲学范畴。作为一种观念和思想 ,形成于古代先秦时期 ,后有一个丰富发展过程。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笔极为可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问题,人生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学者、思想家都把它作为揭示人类世界哲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纵观世界,在“人生哲学”这棵人类的“智慧树”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线的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表现出了中国历代学者、思想家们重视人生,苦心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为中国灿烂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对人类自我的探讨,三教九流,观点各异.但以儒家学说及其人生哲学影响最大,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系统性来说,也是各派学说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人类思想史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飞跃和结晶。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它的特点是高度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它打破了人类思想史上多项“历史纪录”,获得多方面“世界第一”和“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任何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由特定的概念和范畴构成。具有不同规定性的哲学范畴,是哲学家用来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材料,说明思想的工具,它是不同哲学体系和学说的关节点,集中体现了哲学家的认识水平。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与“变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辩证法 ,不论东西方 ,在它产生之时 ,都与诡辩论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怎样保证辩证法的纯正性 ,不致使它混同于诡辩论 ,仍然是个重要问题。辩证法富有灵活性 ,但在运用中须有条件的限制和要求。这个条件 ,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 ,其中首先是对人性提出的高水准要求。只有正派的人 ,即具有为人类献身、肯于追求真理的人 ,方能掌握和运用好辩证法。人如果有了私心和私利 ,辩证法就会被私字“酸化”为诡辩论 ,理论的灵活性也就成为理论“儿戏”。  相似文献   

10.
<正>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始之时,他就把它作为论证、探求真理的工具,至培根补充以归纳法之时乃视为科学发现的工具。至马列主义哲学诞生,经典作家将它视之为初级的但不失为“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2页)形式逻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有用的工具,它确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不断完善起来的重要思想工具,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在人类文化科学发展上  相似文献   

11.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 《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2.
每一哲学都属于它的时代,并受它的时代的制约,以概念揭露事物本质及其矛盾,使人类认识史呈现为复杂曲折的辩证过程。历史时代的特殊性规定了人类认识形式的多样性。本文拟从怀疑认识产生的时代特征中把握其具体作用和一般历史意义。怀疑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在哲学史上,最早具有较为典型形式的怀疑认识是以智者诡辩论形式出现的,它是在对早期希腊哲学思维的内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的。前智者学派的哲人们认为凭藉理性即可洞察自然,认识真理。但由于他们所理解的理性实质上是一种感性直观,所以他们对自然的本质作了互异的界说,在“最早的哲学研究者”那里,使万物得以产生又使万物复归于它的那个“本体有多少,属于那一种,他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智者怀疑论就是在对已有的客体认识进行哲学反思时为解决个别与一  相似文献   

13.
列宁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列宁在研究辩证法时,对诡辩论,特别是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诡辩作了深刻的批判,认真学习列宁对诡辩论的批判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完整的、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一、诡辩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诡辩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和方法,它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或者说它是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概念,但大体来说,它体现的是非线性的、超理性又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思想,是对在启蒙运动中被弱化、边缘化的非理性的思想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对人类认识的一次重新审视,它否认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它使得理性主义面临失去权威地位的危机.然而,后现代主义给理性主义造成的这场危机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精彩绚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正文将诡辩论表述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这样的表述虽然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让部分师生产生困惑。困惑一:相对主义和诡辩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战略,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任何一种发展模式。它的提出结合了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新形势、新问题的最新认识,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础之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它必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教育思想史,就是后人根据人类教育认识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系统性的、带有普遍性的教育主张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本真和本原.思想史上的教育问题,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解决,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在教育思想史上大家讨论的问题中前行.研究教育思想史,对于教育学科发展和教育人才培养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教育史学科走出危机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看到认识的主体性来源于实践,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可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和认识:一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民族性;二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阶级性;三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在人类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世界性和时代性;四是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指导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以人类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的相关思想为前提,以不同时代的历史状况为背景,以不同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不断扬弃和超越。对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简要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