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批评了历代不少重要诗人,其对陶诗的评价,由诗品及人口、由表及里,在探究其旨归的同时,揭示出陶的诗风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对"自然"这一审美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与古典艺术所遵从的和谐雅正的美学宗旨.  相似文献   

3.
《文选》的选文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的文体编排引入了古代文体分类意识,既对文体辨析和指导写作具有实用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文选》中所选属杂诗类的《古诗十九首》为据,分析《文选》兼顾传统与新变,又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选文观念。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散文前后期分野明显,不仅有思想情绪上的演变,文字方面也相差很远。本文试以《闲书》为代表分析郁达夫三十年代散文,探究他在思想,风格,文字语言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6.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古诗十九首》表现时间及构筑意象的形式有三种。其多种多样的空间意象则主要运用移步换景和凭时间串插连缀空间的手法来表现。这种在时间的回环往复和空间的移位叠映中构建的抒情模式 ,是汉代文人高妙写景言情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颇具特色,结构上工整和谐,遣词造句十分精巧,尤其是诗中诸多重言词,在增加诗歌语言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自然生动。文章从重言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思妇和游子两类主题的诗:在整体排列上呈现出各自相对集中又彼此相互间隔的情况,产生了类组诗和互相补充的效果,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出于《文选》编者的有意而为。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宣扬孝道的。蒲松龄的孝道观与儒家传统的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真实的情感旋律,给人们以独特的美感享受。为魏晋六朝审美体系提供了滋养。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史记》,既不从盘古开天地写起,又不尊圣人之意从尧、舜写起,而著黄帝为首.本文认为用意在几个方面:一、本着"实录"原则,不唯经圣,以信史为据;二、树黄帝为法天则地中华民族之典型;三、借古讽今,以讽刺批判汉武帝好神仙的愚味;四、赞扬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以推崇道家.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诗歌,恰好可以适用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唐诗三百首》作为流传至今,影响甚广的唐代诗歌选本,其所抒发的感情和阐述的理念在今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围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这三个方面展开,而《唐诗三百首》中也恰恰收录了许多表现家国情怀、关爱社会以及修养自性方面情怀的诗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用《唐诗三百首》中所编选的家国情怀诗作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用关爱社会的诗作促进社会关爱教育的开展,用修养自性诗作促进人格修养教育的开展。当下,《唐诗三百首》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五灯会元》中的俗谚具有语意完整、内涵丰富、通俗凝练等特点,在内容上比较直观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及认识自然及人生的客观规律等.具体如下:有强调实践类的,这类俗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如“千闻不如一见”、“闻名不如见面”等;有总结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等;有劝导人们讲求诚信、励志上进类的俗谚,如“一言出口,驷马难追”、“百尺竿头进取一步”等;还有传授处世道理或生活经验类的,如“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悬羊头,卖狗肉”等.这些俗谚沿用至今,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即仁政治国的思想。子思在阐述德治思想时,广泛地运用了“三”,当然“三”的运用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型;三大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焦循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通儒,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在戏曲领域,焦循也有建树。他的戏曲理论著作《花部农谭》等,被后代研究戏曲者广泛重视,奠定了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焦循及其曲论《花部农谭》的探讨有很多。对此进行综述,将有助于对焦循及其曲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收在《且介亭杂文》中的《阿金》是一篇元小说。元小说理论虽然是西方文论家根据他们的那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家的创作实践所作的总结,但却恰到好处地可以用来说明《阿金》的特色,而且鲁迅的这一创作实践大大早于西方元小说作家,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