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已降,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激起了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认真研究孙中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怎样估定传统文化,这对于正确评价孙中山的文化观,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根据.1896年,孙中山首次提到“文明”一词,“文化”一词在他的著述中首次出现于1897年。这时,他主张对西方文明不要“全盘照搬”,因为“找们有自己的文明。”只能吸取欧洲“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辛亥革命胜利之初,他在欧洲演说时表示“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相似文献   

2.
“五权宪法”学说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民权主义理论在国家政体问题上的表现。被他称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的理想所在.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曾打算把“五权宪法”同三民主义一起作为党纲,作为“建设国家的基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揉合以中国古代考试、弹劾制度的精华而独创的五权分立制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为了宣传革命主义,汇集革命同志,创建革命团体,筹划武装起义,数度奔走于欧美之间,也悉心考察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对于西方各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他一方面加以赞赏,认为“三权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近代文明。就其与西学的关系而言,除民权学说、进化论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等对孙中山有重要影响外,西方的基督教也与他有过相当的干系。本文拟对孙中山与基督教的关系作一考察,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1866—1893年基督教与孙中山的数次转移孙中山的童年,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但粤南的香山早已与西方有所接触。据载,1877年孙中山曾从美国传教士初习英文。1878年9月,孙中山入檀岛正埠火奴鲁鲁英国圣公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就读。该校校长韦礼士牧师企望孙中山等中国寄宿生成为基督徒。在浓重的宗教气氛熏陶下,该校不少中国学生皈依基督教。孙中山虽然没有领洗,但通过学习《圣经》、参加宗教活动,“渐渐对基督教发生了兴趣,他在基督教教义中,找到了更多的道理,而这些正是他早年信奉村神所不能满足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多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多元化"成为最大的文化特色。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中国人应持有怎样的文化观念,是关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他能革故鼎新,破立共存;对西方文化,他能实事求是,兼收众长。孙中山一直理性地对待中外文化,积极探索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进化论作为文明史学的历史观取代了传统史学的倒退观、循环观和停滞观,注重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强调人民的作用,把竞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西方文明史学则以欧洲为中心认为欧洲国家是不断进步的,而非欧洲国家是停滞的;欧洲国家又以知识为推进历史进步的工具,非欧洲国家则沉迷于文学、艺术和宗教中而不能自拔;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刺激一反应”,是环境对于人类的作用的结果。因此,中西文明史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但在当时文明史学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中国的文明史学家更多的是看到了西方文明史学的积极面而忽略了消极面,从而构成了中国文明史学理论之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道德思想的创树,首以中国传统道德为基.对传统道德,孙中山采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赋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以崭新内容.对西方道德文明,孙中山遵循“取法乎上“和“洋为中用“原则,对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作了合乎近代中国国情的全新阐释,初步形成了一个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近代道德体系.受时代的局限,孙中山道德思想也存在某些缺陷.但从孙中山变革道德这一总体精神来看,其道德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具有一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于“和谐”的向往,但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同时西方古代社会却发生了文化断裂,这进而造成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诸多先天不足,于是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危机。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中华乃至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艾青艺术世界建构过程中诗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艾青显现出他“植根中国文化沃土的诗人”和“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诗人”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9.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融合中西文明,针对中国土壤播下的一粒民主种子。虽然孙中山先生拥有完备的西方知识体系,但在三民主义的创立中,他仍然显露出了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继承,尤其是其中蕴含着许多儒家思想的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涤荡冲击,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信仰度,这与儒学文化的包容力和转变能力分不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对三民主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一词1954年首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20世纪末,西方社会兴起了一场“积极教育”运动,它发起于美国,逐渐扩展到欧洲的一些国家。本世纪初中国有学者开始对“积极教育”予以关注并进行研究。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和教师正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进行积极教育。  相似文献   

11.
姜朝晖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60-63,71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养民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深刻的影响,民生主义沿袭了养民论的精神传统:对平均主义的追求,对民生与立国关系的深刻洞察.而对传统养民的方法孙中山则予以一定的改造,均贫论被他阐释为均富论,重农主义被改造为农经商纬论,井田制被他发展为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对养民论的继承和改造正体现了近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传统养民论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两千年到两百年的希腊文化,是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常人们都说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这是代表西方学者的传统看法,它不可避免的与资产阶级“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夹杂在一起。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文明沿袭了上下五千年之久,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我们也要承认: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加之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热衷于“舶来品”而对祖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陌生与冷漠.让人触目惊心.读者越发感受到:用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看到了西方文化的长处,也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主张根据中国的国情,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有选择性的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看到了西方文化的长处,也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主张根据中国的国情,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有选择性的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期的文化抉择经历了由推崇传统文化,拒斥西方文化到主张中西方文化交融,构建世界文化的两个阶段,不论是开始推崇还是最终扬弃,他都是为了使中国的文化得以发展下去而不被外来文化所取代,表现出对于中国新文化理想的热切盼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孙中山,基于民主革命的需要,终生都在探讨和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受专制统治的影响而存在封闭保守、公共观念缺失和民族思想缺位等弊端,但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伦理文明优秀,制度文明先进。中国传统的道德和智能不仅是我们恢复民族地位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也是建构现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服膺于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未”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年曾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接受过深刻的近代西方教育,他一生抱着爱国、救国、治国的强烈思想愿望,力图效法西方国家,能在中国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并努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力发展经济与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20.
自从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所撰《大中华帝国史》问世,并以多种文字的译本迅速传开后,几百年来中国的伟大形象及其传统文化已深深印入西方人士的心中,也在西方文化中引起回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欧洲建筑中出现“中国园林”,对丝绸、饰物、陶瓷器以及其他中国物品的追求,骤然成为时尚,文人学士则热衷于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