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2.
3.
4.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与分析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主要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旨在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的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学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由顾均正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科普期刊。《科学趣味》题材广泛、栏目多样,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为宗旨,以科学小品为主要的传播形式,成功地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科学趣味》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为科学爱好者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普及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它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程志波 《科学学研究》2019,37(5):781-786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科学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恰当的科学文化传播策略,包括保持功利主义与尽性主义的协调、革新科学文化话语体系、把青年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点受众、着力打造现象级的宣传舆论平台、在融通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等。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文化传播的经验教训,对当下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勇  罗玮 《知识窗》2011,(4X):4-6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职责担当。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先进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要努力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人才培养为主渠道,增强大学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加强媒介教育,使大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典范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相似文献   

10.
11.
张开逊 《学会》2010,(11):64-64
<正>科学已经对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人类用数百万年走出石器时代,用3000年走出青铜器时代,此后长期在铁器时代徘徊。近二三百年间,由于近代科学诞生,人们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创造出超越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博物馆学正在经历一个深刻变化和反省的时期。环顾整个博物馆领域,从摇摆在教育公众和娱悦公众这两种企图之间的‘巨型炸弹’展览,到时间较短、互不相关的陈列,现在的方法正反映出对展览和传播技术、以及不同类型公众的一种新的兴趣。然而,至关重要的则是,找出主要问题,看到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和科学方法之手段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张占楠 《科教文汇》2008,(36):238-238
随着科学传播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科学由被推崇为神圣不可怀疑的,变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以批判的,本文将以话剧《哥本哈根》为例探讨文化传播中科学形象的这一转变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洋 《今日科苑》2022,(7):71-82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科协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新媒体平台的科普活动也逐渐向公众参与的科学传播过渡发展。论文选取科普中国、北京市科协、河南省科协、江苏省科协、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账号2022年3月反映传播影响力的相关指标和推送内容,凝练科协新媒体科学传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提出扩大科学传播主体规模、强化多元主体合作、推动传统科普向科学传播转型、优化外部环境支撑等科协新媒体科学传播工作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江洪 《现代情报》2008,28(4):223-225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固立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科工组织的发展概貌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强我国科研机构的科学文化传播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画报》是中国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画报期刊,以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通俗的语言,传播了大量的科技信息。本文论述了《科学画报》的发展以及期刊的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普及和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科学画报》的特色和办刊经验亦可为当前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19.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走向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今天我们所说的“传播”和“传播学”是对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翻译,然而中文的“传播”一词往往与“传输、传递(transmit)、扩散、散布、广播(dissemination,spread,broadcast)”相联系,表征的是某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并没有双向流动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