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知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并不是传统认识论层面上的问题,即不是“知不知”,而是“愿不愿”、“为不为”。因为,专门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两类不同的教育实践者,他们的追求目标、利益关系、行为方式不同,这决定了他们的观念、意识及信奉、所需要的理论的差异。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是整合教育实践,进而解决理论上的困惑,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3.
肖珺 《现代教学》2010,(4):15-15
以前,我们在对孩子讲钱的时候,只告诉他们不乱花钱就是对父母劳动的珍惜。后来发现,以前我们所讲的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财教育需要给学生的是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4.
穆紫 《家庭教育》2004,(4A):30-31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处处都是笔直的大路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也不可能都是平坦的,总会有坑坑洼洼。总会有磕磕绊绊。因此。不少有识之士曾经对我们的教育提出过忠告。应该在学校里就教会我们的孩子辩证地思考问题.要让他们懂得世事的艰辛,懂得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生,受形式多样媒体的影响,心理特征趋于早熟、复杂和多元。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旧的教育模式很难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比如责备。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有着丰富个性的学生,如果不着意研究他们,免不了就要简单行事,责备了之。  相似文献   

6.
可以没有教育理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对教育理想的批评与责难之声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认为教育理想太富有理想色彩,不符合教育实际,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都不适用,部行不通,因此,教育理想是空洞无用的,至于教育的终极理想与终极关怀更是让人莫名其妙。难以相信。而对教育理想的探讨也纯属无用之举,实无必要,其结论也应被斥之为无稽之谈。他们信誓旦旦的口号往往是“我们需要的是实在,是有用,是效果,而不是理想。  相似文献   

7.
李瑞 《成才之路》2009,(13):21-21
我是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教育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活跃,动作敏捷,对他们进行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从2007年开始,全国孝亲模范的先进事迹在各大媒体播出。对我们教育职高学生尊敬他人,孝敬长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教育》2010,(11):1-1
初冬季节,第12个记者节如期而至,在这个略有寒意的日子里,因为他们,让我们的心里充满温暖,也因为他们,让我们的记者节过得更有意义,他们就是奋战在龙江教育一线,我们教育期刊的一家人——教育宣传通联员们。  相似文献   

9.
张新玉 《吉林教育》2006,(12):27-27
随着传统教育观的衰落,人们对真实教育情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一大进步。如果仅从教育实效性的角度看,真实教育情境较之虚拟教育情境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甚至否定虚拟教育情境的教育价值。真实教育情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固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的生命足有限的,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亲历亲为,人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完全通过真实教育情境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些企业的职工思想教育有点“弱不禁风”,教育搞了不少,就是不解决问题。怎样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教育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拟就职工思想教育方法作一些探析。一、变“只讲理”为“理、利并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直接间接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然而,我们有些企业的政工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原则问题重视不够。他们在搞思想教育时,有的只讲“理”,不讲“利”;有的讲“理”滔滔不绝,讲“利”一带而过;有的甚至认为,讲“理”保险,讲“利”危险。久而久之,就在一…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曝光。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匆匆而逝,来不及让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的人对他们道声“珍最”,说走就走了,只给曾留下他们青春风采的世界一个令人思之泪下、念之悲悯的背影。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因为他们这种对珍贵生命主动放弃的轻生行为,非但不能证明自身抉择的崇高价值,反而成了示世界以懦弱的黯然告自。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小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反思中自然电就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200名中小学生“生命意识”问卷调查中得知,生死问题是他们时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却很少涉及此方面。生死教育是中小学生在其生命成长中急需的重要教育,应重点从学会珍惜、做到“不后悔”、记住“不要紧”、积极生活等四个方面来帮助中小学生关爱生命,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美好而富有挑战意味的二十一世纪。主宰新世纪前叶数十年命运的主人们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今天的教育者们,有责任从现在起就考虑如何按照21世纪的需要来教育和培养他们,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完美的塑造,使他们有资格、有能力成为21世纪的新主人。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传统学校教育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的改革。长久以来,学校一直是教育活动的重心。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各类人才,还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然而,21世纪已…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各类学校中都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绩较差,表现往往也差,最差的学生无法毕业或升学,有的成为社会包袱,有的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危害社会。在课堂上他们有的静不下来,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的烦躁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有的漫不经心,健忘,不守纪律,由于疏忽常出差错;还有的好打架滋事,情绪不稳,人际关系不良。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过去我们总认为,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的结果,是父母与学校不合作、环境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我们总希望通过思想教育来转化,但往往事与愿违,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存在形式,必然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一样,只能不断地发展完善,永远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真。我们只能从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更新中实现一个个的阶段性理想,期望素质教育懈决一切现实教育问题的想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素质教育在满足我们部分期望的同时,必然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教育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以后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因此,素质教育是在积极的实践中探索、在积极的探索中更新发展的。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和教师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不是在自己不断研究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和发展素质教育,而是借助于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一些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这种自己不动脑子而照抄照搬别人经验或模式的方法只能是徒有其形,形似而神散。在目前素质教育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真正实践素质教育并使之获得成功,必须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新素质教育,在创新中实践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就为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使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很弱。一些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往往采取消极态度,或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或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这些现象告诫我们,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重大的课题。 一、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 1.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学生受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肤浅的和片面的。可以结合学生成长的经历开导他们:他们从小到现在,无论是身体,还是知识、能力都在不…  相似文献   

17.
王海英 《山东教育》2004,(17):19-20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在优秀教师爱的阳光和高超教育艺术之中的孩子们是多么幸福,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福气”。可见,孩子们从一开始进入教育机构,这教育就是不公平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老师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们的老师是“教育家”!为什么“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抽劣的教师?”“关于思考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呢?”请您来读这本书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二是主体性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主体,他们具有独自的个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宋矿生 《中国德育》2007,2(7):76-80
现代文明呈现出的巨大的技术力量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生活的面貌,人们熟悉的那个“教育”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开设“师道与人生”栏目,意图推出一百位老师,几十年为师从教生涯,无数人从他们身上走过,他们用信念、激情和智慧历练出一颗鲜活而高贵的教育灵魂。他们的事迹经过岁月冲刷,一直在感动着我们,像流星划过,共同演绎着一条百年中国教育进步的生命轨迹。他们是真正的“师者”;推崇他们,景仰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做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张叡璿 《班主任》2013,(2):14-15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他们的人生经历、求学经历、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各具特点的思想和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有一把解决全部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多变的教育问题呼唤多变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