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岫泽 《视听》2022,(9):31-34
“长安十二时辰”是位于西安市的沉浸式古风体验街区,以仪式化符号打造了立体的传播空间。仿古街区将空间与文化传播相结合,通过仿古建筑符号、历史人物符号和生活化场景符号,建构出仪式化的传播环境。同时,依托沉浸式场景、互动式游览和共享式体验进行仪式传播过程,并与西安城市文化传播联动,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对唤醒集体记忆、获得身份认同、提升社会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艳华 《现代传播》2022,(12):121-127
视觉化“场所精神”能够为重塑文化记忆提供基础技术性支撑,增强记忆可持续性。通过摄影艺术功能唤醒民族情感,有助于“认同建构”。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多类型故宫建筑摄影图像为民众理解传统文化与回忆历史提供了“互动场所”,扩大了历史遗址“场所精神”的外延,而经重塑后的文化记忆在连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精神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对推动沿线地方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与广阔的空间。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方具有通过地方历史、地方媒体、地方认同三个层面来建构文化记忆的可能。其中,地方历史可分为基于历时性的记忆衔接、基于共时性的记忆选择、基于物理性的记忆场所三个维度,地方媒体包括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地方自媒体和其他媒介形式等三种类型,地方认同的效果考察主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感知以及媒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此外,记忆建构的行政因素作为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会进入地方的文化记忆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5.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6.
在官方的议程设置和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当代政治语境和社会背景中,《声生不息·宝岛季》以音乐综艺节目形式,以台湾音乐的共同记忆,唤醒大陆和宝岛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真挚的情感交流展现了两岸人民对于家国和文化认同的真实想法。这是国内音乐综艺节目的创新之路,也是主旋律综艺节目的示范之作,在青年价值观引领和“同宗同源”中华文化传承方面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精髓,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要以对话精神为基本方法论,积极推进经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时代与未来的对话,以文创理念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文化间性把握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文化内容,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文化差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早期黄河文化主要以身体媒介、祭祀仪式、文学媒介、视听媒介为传播媒介,构建了黄河文化传播的群体路径、神话路径、语言路径和艺术路径,形成了“以黄为色、以河为尊,以土为根、以水为脉”黄河历史文化特征。当代黄河文化传播要以古为鉴、以今为用,对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播形态进行活化再造,以传播路径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再次唤醒黄河文化的灵魂与生命。  相似文献   

9.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大众传播媒介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简单“撒播”,并未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在新形势下,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深挖传统节日文化的意涵,将传统节日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完成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意义到“社会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地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以文化中的艺术融合作为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以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将现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重构入少数民族文化中;而电视节目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建构"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文化记忆在被不断地遗忘和解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重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认为《国家宝藏》从仪式化、符号化、娱乐化三个方面重构了文化记忆,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引导大众关注并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3.
从台语电影看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以歌仔戏电影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峡两岸同根共源,文学艺术一脉相承。台语电影作为闽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台语歌仔戏电影的分析入手,以台语电影为媒介,探讨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的艺术理念和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希冀对新时代环境下海峡两岸人民彼此的文化交流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过年的画》讲述了多位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结缘者的故事。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下,纪录片通过多模态符号的组合运用与故事化的表达,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呈现在观众眼前,彰显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借助对春节与传统年画的重温和呈现,进行记忆的提取与召回,利用情感唤醒使观者对传统民间文化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古今联动,为传统节日与非遗技能的呈现注入新时代元素,达成文化记忆的现时性重构。基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呈现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清明节是有关农事、祭祀和娱乐的传统节日,是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文化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建构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清明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明节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文化记忆基础上,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选择好的维度是研究清明节日文化记忆的关键。清明节日的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清明节是场景作用下的知识生产,其文化记忆必须依托于地点开展,情境性文化记忆容易稳固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清明节日活动刻写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体现了人们的忆祖追根之情,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传统养分。只有回忆、地点与身份多重证据去交互印证清明节日文化记忆,它才能使主体看到完整真实的清明节日。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2014年传媒行业面临巨大改革,传媒业抓住改革发展机遇,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要求,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艺术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改变了艺术的传播形态,新媒体艺术传播强势袭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建构“中国形象”的助推器。人文传媒艺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民众的人文精神,同时又促进了艺术的繁荣,有利于跨文化艺术交融。艺术传媒院校作为培育艺术人才、钻研艺术研究的文化圣地,承载了千万人的艺术梦想,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对中国的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以人为本,坚持以文化精神孕育人,坚持常态艺术的培育和瞻望高端的境界理念,不断追求艺术的创造性,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化是整个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华文化是分母,那么地方文化就是分子。近年来,《三门峡日报》大打地方文化品牌,尝试以文化带动观念,把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传,不仅很好地普及了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火热,但在此类节目形态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同质化带来的发展瓶颈。如何创新突围决定了此类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新了·故宫》在空间维度对节目进行了形态扩展,让"曲高和寡"的历史文化成为可观可感的具体艺术表达,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观众对文化记忆进行探索挖掘,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种制作思路。本文从空间生产角度分析了节目的传播模式,重点探讨节目在空间解构和空间重构上对故宫文化价值的凝练、提升和再表达,最终完成对受众集体记忆的唤醒和文化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黄健君 《现代传播》2023,(2):104-109+134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撰述有关唐代乐舞生存和演出状况的《教坊记》《乐府杂录》两部著作。它们遵循儒家审美的政治伦理化原则,阐释了乐舞艺术的生成及其社会功能,揭示出乐舞表演的内在本质,为后世歌舞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唐代表演艺术思想和审美风尚为蓝本,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基于文化符号,挖掘场景蕴涵的美学内涵,拓展舞美叙事空间的艺术价值,将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信息融为一体,给观众营造深度沉浸式体验的感知,做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相似文献   

20.
牧野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类型,同时也作为新乡地区的核心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现实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牧野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脉络的发展中呈现出并不明晰的发展态势.而全媒体的传播路径的探索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扩散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式传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