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时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以及产业自身面临的问题,都在催促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项目经营大致需要经历从资源转为人气,再到消费、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阶段。以福建龙海双第华侨农场“蜗牛村”休闲农业园为例,调研结果显示“蜗牛村”已初具人气,但未实现稳定消费和盈利,建议从市场、产品、服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展示了整个调研思考过程以及理论依据,以期为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经营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是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最密切相关的教育因子。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职业院校培养教育模式、农民自助自主学习模式、基层农技宣传推广模式、校企深入合作互助模式,但是目前存在偏离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缺乏功能结构性、参与主体缺乏协同力等现实困顿。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顶层设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制度建设,激发人才培养动力;开发数字资源,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主体协同发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社区参与是指旅游区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参与来享受经济、社会等各项利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从位于中国云南境内的摩梭人聚居地--沪沽湖里格村看,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参与主体在旅游参与中所面临的最大几个问题为:缺少参与资金,缺乏经济的互动和收入平衡,缺少参与的个人能力,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帮助.因此,应加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加快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建立小额贷款,促进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以培育民族地区旅游社区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4.
在共享经济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共享经济模式单一、农民素质较低且缺乏互联网知识、政府的引导与监管缺位等诸多问题。应搭建乡村旅游共享经济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业,创新乡村旅游共享经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共享,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共享经济平台运营秩序,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以便搭上“共享经济”的顺风车,实现“共享经济+乡村旅游”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5.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当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同质化倾向突出、缺乏乡土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础设施落实等问题。龙胜各族自治县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背景下,竞相清洁村寨,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乡村旅游资源,走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泉州L村漆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为实践观察,发现L村精英G某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带动村民发展漆篮产业,助推了L村全面振兴。其成功实践缘于“政治压力”与监督激励的驱动机制、血缘宗亲聚居村落的内源机制、多重资本支撑的动力机制。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缺乏年轻一代参与、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互助协作渠道不畅,以及“精英俘获”现象等问题,提出通过内生外引,建立健全年轻乡村精英培育机制;协作互助,构建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组织保障,全力打造乡村良性发展轨道等进阶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当前资源供给主体参与程度不足且协同性差、供给内容缺乏多样性和乡土性、“在地化”资源库缺乏、网络学习空间与同步直播课堂普及度低,资源供给与教师使用存在供用矛盾。破解供给难题,需要坚持政府在优质资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调动各方协同积极性;以乡村学校教学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切新资源;加强“在地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理念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富有自然和人文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但多为旅游小众目的地,受制于开发条件的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往往后劲不足。以云南罗平旧屋基乡村振兴中旅游小众目的地发展为例,针对其生态保护红线、交通不便利、接待力不强、营销推介不足等制约因素带来的发展困境,提出充分挖掘生态独特景观、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发展环境等资源,实施培植乡村旅游文化个性、构建全域性乡村旅游一体化网络、打造“互联网+”的宣传与营销平台、坚守生态底线等实践路径与对策,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旅游小众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精致城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促使扬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化道路。在拥有政府、经济、技术三大支持与资源优势的条件下,扬州乡村低碳旅游模式需要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扬州市、县政府应构建乡村低碳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公司与旅行社等旅游经营者应提供乡村低碳旅游产品及服务,旅游者应践行乡村低碳旅游行为。  相似文献   

10.
乡村经济充分且高质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振兴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只有将职业教育置于社会结构中探讨其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才能避免其因“价值僭越”与“情境忽视”而陷入“教育失真化”与“教育无效化”的泥沼。为此,要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振兴转为新内源性发展模式,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实体-精神-规范”协同的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且同时激发内部与外部、地方与超地方资源整合、主体认同与系统参与。基于此,研究提出“三维两面”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维”指向乡村的产业经济结构、经济伦理结构与生态经济结构,分别对应实体性基线、精神性基线与规范性基线;“两面”意指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性力量与构建外部支持系统的两股动力源,作用靶点均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分权赋能”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优化、乡村经济伦理转化、乡村生态经济绿化。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土地政策、劳动保障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广东省应借助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工程,开展“广东旅游名镇名村”创建活动。同时,应充分应用各级力量和优势,及时抓住并发挥政策优势,顺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开发多品类产品,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来源于对乡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影响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新农村背景下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新的发展模式,这将使我国乡村旅游规范发展,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村“两委”干部作为村内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助推乡村数字生产发展和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数字化。当前,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应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数字素养培育配套制度供给、持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多途径增强村干部的主体能动性,以促进村“两委”干部数字素养提升,进而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15.
乡村环境治理是需要多部门、多主体互相配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特点是在治理过程中通过明确统一目标,引入更多的治理主体相互协同合作,整合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科学构建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需要确立乡村环境治理的协作机制,制定乡村环境治理的竞争机制,引入乡村环境治理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因其具有盘活乡村发展要素、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乡村发展功能而被认为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正在由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变为城市居民的消费、休闲空间,但乡村的地域空间和多元价值,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正外部性被免费利用。乡村旅游开发中主要有农户、政府和资本三类主导力量,相应地形成“自下而上”的农户自发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和“自外而内”的资本输入型三种典型模式,以及介于三种典型模式之间的变种和过渡类型,包括村集体主导型、村集体+资本主导型、村集体+农户型、农户+资本型、独立第三方型、乡贤返乡创业型等。各种模式均有其利弊得失和适用范围,需要在现实中互相融合、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上郎德模式: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上郎德旅游开发模式,体现了墨菲的“社区方法”理念,已进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上郎德旅游发展模式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乡村,社区方法是可以运用的方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8.
增值评价是基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学生发展水平;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基于学校主体发展程度,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增值评价可以推动乡村学校的自我发展,实现乡村教师的自我价值,推动乡村学生的自我反思。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增值评价的实施面临一定的困境:乡村学校“唯升学”评价理念造成增值评价结果功利化;乡村教师应试教育理念造成增值评价工具理性化;乡村学生“学而优则仕”价值理念造成增值评价实践形式化。推进增值评价有效实施可以建立多元文化融合的评价理念,探索家—校—社协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形成“以生为本”的评价结果等,做好路径重构,从而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继续教育能够推进人才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更新,促进人才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才竞争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文章基于旅游业继续教育的实践分析,总结旅游业继续教育发展国际模式,构建以政府支持为核心保障、以旅游院校人才培训基地为核心平台和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参与的中国旅游业继续教育路径,共同推进中国旅游业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提升,推动旅游人才强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能够提供专业服务、减轻政府负担、弥补政府失灵和发挥各类人才的价值,是乡村振兴中独特的建设性力量。以F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参与南峪村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农民合作社、村干部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建立互动关系,获得基层政府政策支持、乡村自治组织接纳、农民合作社补充和村民的信任等合法性资源,整合多元力量推动了南峪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治理,显著促进了外生型社会组织与乡村内生动力培育的融合发展,提高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