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不是重复和还原,而是心灵的一种反思。通过对老子的回归自然、尼采的回归自我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等“回归”现象的剖析,从哲学的角度以批判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和“人文”的联姻、“理性教育”与“工具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涉及哲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各个领域,触动的是心灵,对人与世界的关注是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生命哲学与体验(生命)美学的思想观点,对“五四”文学作了综合的考察。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的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其最具恒久价值的文学意蕴便是对爱与自由的追寻。对爱的向往,促使“五四”作家以各种方式来弘扬自爱、人类爱(他爱)及相应的女性精神;对自由的渴望,则促使他们把个人自由与自主的选择、创造视为人生的要义,从而在文学与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充实“自我”的生命体系。文中还对“五四”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外语教育理论也开始了对传统的“人本”观念的回归,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人的认知心理及情感状态,关注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由行为主义向心灵主义转变。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当受教育者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教育者的认同时,教育才发生效力。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7.
宋末刘辰翁在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基础上撰著的《班马异同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较早接触到人物形象问题的一部著作,它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写出人的“心事”,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档案四部曲"是近年小说创作中倍受读者关注的作品。作家刘平以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直面现实的胆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胆揭示现实社会中走私、腐败等问题,从社会环境和人性的角度去深入发掘问题的根源,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塑造了新颖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细读文本,发掘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当代小说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对象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人,是人的整个心胸和灵魂。心理描写是作家创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有重要作用。列宁说过:“小说的整个主题包含于个别的情节中,包含于对一定典型的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小说的特点就在于:作家可以大谈人物的性格,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听到人物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是隶属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研机构,是在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作家研究机构。“中心”特聘中国作家协会蒙古族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特·赛音巴雅尔为“中心”主任,聘请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金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包明德等为“中心”顾问。“中心”以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收集、珍藏、展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作家为己任,将努力把其建设成为我国研究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基地。“中心”自筹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亲自为“中心”题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占荣、校长陈中永亲自主持并召开了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中心”主任特·赛音巴雅尔同志为“中心”的建设积极奔走,曾奔赴多个省、市、自治区联系作家、征集作品。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紧张等备,“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于2005年9月15日如期举行,同时与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和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出席揭牌仪式暨作品展和研讨会的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建成,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顾问周德海等有关领导。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主持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陈中永教授致开幕词,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作家们的光临,并祝贺这次揭牌仪式、作品展览和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开幕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宣部文艺局助理巡视员路侃代表中宣部文艺局宣读了致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的贺信。贺信里写道,欣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展开幕,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召开,中宣部领导十分关心,中宣部文艺局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是我国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对于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琳 《阅读》2005,(11)
写《芝麻开门》的作家祁智曾和一个小朋友有这样一段对话——“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希望。”“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当然开门。”“我要是晚上敲门呢?”“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我就在书中等你。”“我就在书中等你”,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约定。作家的心血与智慧化为翩翩的文字,一如那蛹羽化为蝶的浪漫与艰辛。他永远静静地守候在他的书中,等我们轻轻扣击柴扉。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我们的目光走过文字,其实是在和作家亲密地对话。书海漫漫,人海茫茫,我们相约,我…  相似文献   

13.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文学重要的女性作家,其作品表现出她对美国南方社会巨大变革与人类心灵困境的重新审视。在她的作品中,不仅渗透着美国南方文化传统,同时又含有对这些传统的颠覆。麦卡勒斯对现代南方女性的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具体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体现为对传统南方秩序的挑战。本文从对父权意识形态的质疑、对母亲形象的弱化、对跨越性别界限的尝试三方面出发,浅析麦卡勒斯对传统南方家庭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邢虹  董泽宁 《阅读》2023,(40):63-64
<正>“总要来趟南京吧!”这是最近的热搜话题。社交平台上,网友的热议让南京城的魅力日益散发。南京人会如何推荐这座城市?有一本书,可以让人迅速了解南京、感受南京的人文面貌和烟火气息。3月8日,由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出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人的南京》在鸡笼山下的“世界文学客厅”举办新书发布会。作家叶兆言、建筑师陈薇、导演李路、设计师赵清、越剧演员李晓旭、云锦大师金文、网红吴菲等32位具有标签意义的南京人,用“以文读城”的方式,为读者推荐近两百处“南京秘境”。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巨匠莫泊桑、鲁迅的笔下有两位女性形象——“克拉丽丝”与“杨二嫂”。她们常被人们简单地冠以“小市民”的形象,莫名背上种种“坏名声”,却少有人从男性作家本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她们。为此纵观两位“大家”身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从“叙述视角”与作家“生活体验”等来分析她们对“克拉丽丝”、“杨二嫂”形象定位的影响,进一步理解这二位活跃在教材中,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16.
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刘传霞作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专家的杨绛,她的散文很自然地被许多论者归入“学者散文”或者“学人散文”,因为它体现着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背景的心灵。然而,与黄裳、金克木、张中行、王佐良等同时代人文学者相比,杨绛的散文则显示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人的异化是大多数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兽化、人的物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传统文学中的英雄成了被种种社会现实所异化的非英雄和反英雄.这一主题对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心理分析在近年的文学研究界是颇为风行的方法,但较为系统、较有份量的批评专著尚不多见。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继凯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颇值一读。该书分“综论篇”、“比较篇”、“透视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心理分析为角度对新文学作了全面的把握,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结论。在对“五四”文学进行考察时,作者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认为这才是“五四”文学的“超时代”的价值所在。就是说,“五四”文学给渐将衰颓下去的国人生命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人们开始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社会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从生命活力的演化来考察社会的进展,的确能够简洁而富有想象力地抓住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并折射出这种社会历史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19.
家庭和学校教育强化了茅盾童年时期思维功能优先发展的倾向;青年后期七八年间的从政经历,使他形成了浓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它们依托于理论思维,无形中造成了对主体情感功能的压抑,导致了作家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对社会政治求“大”与“全”的视角,在“时效性”的驱赶下变文学的“时代性”为“时事性”,社会运动方面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人物阶级性的高度注意等原因,导致了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倾斜。  相似文献   

20.
画眼点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眼神采最能表达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坦诚时清澈如泉,情爱时柔似秋波,忧愁时呆滞无光,奋发时炽热如焰,愤怒时刚如利剑……这就是作家、艺术家总是要抓住人物的一双眼睛的缘由。顾恺之说:“四体妍媚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意思即是说,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美丑都不太重要,如要刻划出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关键就在眼睛上。 所谓“画眼点睛”的艺术,就是因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有限展示无限、以集中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