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圣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是我国艺术宝库、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杜甫的心路历程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杜甫心里,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便是他诗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讲解杜甫的诗作,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杜诗的特点与思想内涵,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杜甫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今日的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畔,一带红墙环绕之中。从大门到后园假山,一连四重殿宇,其问古道中伸,回廊左右,楼阁对列,亭台高下。在层层庭院和建筑周围,林木苍郁,流水潺潺。幽深淡雅,构成了草堂特有的风格。人们看了,也许会发出疑问: “这难道就是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吗?”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诗史上 ,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并将其形式艺术推向极至的诗人。全面搜检杜诗“流水对”,使用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可归纳为“单句流水对”和“复句流水对”(顺承、因果、递进、假设、转折 )两大类型。杜甫独特的生活状态、思想境界、审美情趣 ,是其多用此种对仗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罗春洪 《中国德育》2014,(13):14-20
顾炎武是一位坚贞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先哲,其“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责任主张、“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行为原则,充分表达了其于国于家的道德情怀,是推进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5.
朱燕芬 《中小学校长》2022,(11):68-71+6
培育蕴含家国情怀的“好家风”,是弘扬“家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开展“有根行动”,建立了“一个核心、三个专题、一套评价”的主题框架,以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的寻根、扎根、厚根系列活动为载体,融汇资源、环境、课程等于一体,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了优良家风,也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袁扬 《江西教育》2022,(44):80-8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家国情怀”,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读一千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便有一千次不同的感触: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安史之乱”的国度,感风云因而变色的苦难人民。其中,尤其是“娇儿”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在他“恶卧”的苦苦挣扎中,让我们更加立体真实地审视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精神积淀和文化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今的教学体系当中,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主要的载体。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情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价值,并对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结合自身实际,致力于把教师培养成守初心、铸师魂、担使命的博爱"大先生",引导教师怀揣仁爱之心,坚守儿童立场,厚植家国情怀,担当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12.
"碑志式"叙事,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量的运用事典是杜诗碑志式叙事的显著特征之一。句中、联中事典的分布形式甚为多样,事典的处理也做到了灵活多样,且在叙事中的运用也较为精密。就杜诗"碑志式"叙事中事典运用的实际效果而言,它使叙事简捷而极具概括性,语言含蓄蕴藉而典雅有味,以事典寓褒贬,达成叙事和抒情的沟通,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对事典运用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意义 深厚,对价值取向和思维观念尚处不成熟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有 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历史课堂不仅是学生吸收人文知识的主 要来源,更是学生情感塑造、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教师可 以立足课堂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深入索引教材、课堂小结升华这三种基本途径来进行教学渗透,为学生家国情 怀素养的形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改进与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在最新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其中"家国情怀"素养是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必要达成和实现的人文社科追求与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是一位坚贞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先哲,其"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责任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行为原则,充分表达了其于国于家的道德情怀,是推进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16.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7.
谢洁 《教育探索》2024,(3):61-66
中国传统“家国同构”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家国同构”观是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背景和血缘政治伦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家国共生、共兴、共存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囊括的“忠孝一体”的伦理实质、“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修齐治平”的理想目标等思想内容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情感、价值、实践等维度与当代爱国主义情怀契合相通。新时代挖掘“家国同构”观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能够为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固牢其爱国意志提供精神养料,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创新转化创造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新课标中强调,高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教师以学科素养为指导,通过历史史实,将蕴含的情感渗透给学生,增强学生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角度出发,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支撑着中华民族繁衍不息、欣欣向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志向,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督促他们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学科“抗疫”课程设计可围绕“家国情怀”涵养,以“抗疫”情境中疫病应对与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为核心内容,在个人与他人、中国与他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中选择恰当的社会灾难性议题构建具有创生意义的课程活动。疫病应对指向共时与历时中的个人、中国与世界对疫病的应对举措,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涵养。所有课程活动在体验、了解、对比和辩思中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家国情怀”内涵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发挥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担当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