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是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创设新型工科专业,加快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一次改革。基于“新工科”的内涵,提出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点在于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学科体系,构建以OBE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质量外部评价体系。采用“五维”素质模型建构适应新工科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从专业通识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工程实践素养、工程创新素养和工程职业素养五个维度提出建设方案,指出应在工程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三方面打造高级别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如何有效地开展新时代工科交叉复合型师资建设成为实现“新工科”目标的关键之一。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加快工科教育改革中各个不同环节的实施进程,并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原动力。本校建设满足“新工科”改革需求的师资队伍,需要在确立改革建设的创新性指导思想的同时,切合民族背景特色调整改革的各项实施内容,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新时代专业素养能力上着眼,探索完善“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师资团队建设方案,确保“新工科”专业建设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基于OBE理念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从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加深“应用类专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面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强化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面向新工业改革与发展,新经济新技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新工科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等维度出发,基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从“基本、提升、创新”三个阶段,构建了具有逻辑性、体系化的“三阶四维”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矩阵。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实践了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能力培养顶层设计、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核心、四个层面、八项举措”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全覆盖的“四维四元”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产出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是涉农高校办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需求。在问卷调研、座谈访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科学设置“新工科”理论课程体系、有效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科学整合“新工科”人才资源融通、优化升级“新工科”人才双创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加强涉农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专业,各高校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智能船舶、船舶自动驾驶、智慧港口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行“智能+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开发以船舶运输、智能航海为主线的“三层次、四模块”课程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航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对其他高等航海院校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高校应将创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完善教学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文章以新工科背景下包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为主题,探究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打造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旨在提高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包装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改革,教育部正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文章结合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生培养方案制订情况,对“新工科”建设理念下海洋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从课程教学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两个方面阐述了践行“新工科”建设理念所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依据学生志趣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工科研究生英语教师践行新工科理念、培养深谙技术创新规律且富有国际合作能力的“新工科”人才的必由之路。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课程为例,在通过研究方向细分的方式对学生志趣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了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综合教学模式,同时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工科教师参与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蒋格格  蔡铭 《科教导刊》2023,(20):33-35
为满足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文章以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前沿意识、伦理及责任意识为导向,结合交通学科的特点,提出了“LEARN”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运用布鲁姆模型对教学目标进行多维重构;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文理交融,多学科交叉;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模态知识实践体系;在教学评价上注重高阶能力考核,深入剖析如何从不同维度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本课程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证明了该课程在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方面的卓越表现。  相似文献   

12.
培养多元化、实用型、具有新工科思维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新工科”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课程,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及质量把关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为研究课题,展开论述在“新工科”理念下如何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专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升食品学科专业人才的教育质量。教师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特点.为了满足新经济与未来新兴产业需求,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很多高校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将课程思政引入到专业课程中,进行全过程育人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为例,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活处事哲理等方面来强调主流价值引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牢固树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开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式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宽厚的物理学理论为基础,以6个工科专业的多年培养经验为依托,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健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下,科技和产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赋予全国高校建设“新工科”的特殊使命。目前,学界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目标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尚未进行有效梳理,不能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基于此,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传统工科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例,通过个案分析法,对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差异与相通之处进行探讨,为我国传统工科专业“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式升级改造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在新经济背景下改革的新方向,建设新工科的意义重大,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工科的重要内涵。面向现代邮政业的新专业——邮政工程——对人才的需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本文拟主要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邮政工程专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并提出面向行业新需求的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以及学校评价学生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新的工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的新要求,都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之中。河南工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内涵与要求为建设理念,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以智能技术融入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以智能工程应用为落脚点,构建多平台、层级递进的“1+2+6”课程体系,打造实践课程“工作过程六步法”教学模式。通过专业创新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探索“智能+X”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学生核心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方面,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沟通交流等个人素养和社交能力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工科”教育模式改革,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提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实施方法,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新工科”课程思政体系,让“新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时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面向未来培育“新工科”人才需要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美育强调感性教育,通过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起到激发工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作用。然而,国内工科高校在专业教育和美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认识、机制和手段等多重困境。本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近十年开展工科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学校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美育体系建构过程。实践表明该体系在理念和模式上具有创新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展了“新工科”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践型、创新型高端综合性工程人才,使他们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这为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改革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在此背景下,一批民办高校充分认识到发展机会,部分应用型民办学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将思政教育融汇其中,让工程型人才政治素养得到提升,人才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推进民办高校教育向前迈进。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培养理念上要实现创新,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德才兼备、全面提升。文章通过对“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面临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