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训诂学对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汉语、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训诂”?何谓“训诂学”?历来说法不一。直到近代和现代,看法仍然有分歧。如有的说“训诂是关系字义方面的一种专门学术。”有的说“训诂学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有的说“训  相似文献   

2.
研究古籍须从训诂开始,训诂是国学基础。训诂,专注于中国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涉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是国学者的基本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训诂学为国学基础学科,成为显学。它虽俗称“小学”,并不小,且成果丰硕。研究训诂学成为必要。《训诂得义论》乃是专门研究训诂学著作,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科学。“文化大革命”中,这门科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至濒于绝灭。粉碎“四人帮”后,训诂工作者通过“拨乱反正”和对传统训诂的整理与评介,使训诂学逐渐复生;1981年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后,在一些老专家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训诂学研究发展很快,出现了生机蓬勃的气象,进入了兴旺时期。总起来看,  相似文献   

4.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形成了训诂学特有的释义原则;在学术内容上,正文训诂从体式、内容、类型、术语等角度奠定了中国训诂学的学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广义的"解释"凝聚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训诂",体现出训诂学的发生规律。立足中国训诂学的历史起点进行溯源性反思,可以深入理解训诂学的古今之际,把握其学科特质与现代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复先生兼综章、黄。克绍师裘,完成了“经验训诂学”向“理论训诂学”的转化,成为章、黄之后的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训诂学说包括七个方面:全凭语言事实材料得出结论,以声音阐明训诂,以上古音通训诂,借文法求训诂,视校勘为训诂的首要环节,发展并运用王国雏的二重证据法,从训诂学向词汇学过渡。  相似文献   

7.
训释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训诂材料的主要形式在于训释,其训释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从重要的训诂学论著中学习并且归纳基本的训释方法,从分类的角度简述对于训释方法的理解,以期对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训诂学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其实,最早对训诂学理论体系作出初步构建的是戴震。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戴震构建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对训诂学专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而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空前绝后之作,不少学者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我们觉得,《文心雕龙》在传统语言学(小学)尤其是训诂学领域也有许多可贵的探索和精辟的见解,它同时亦是一分训诂学遗产。 刘勰为什么注重训诂? 训诂,有人称它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或“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的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训诂学作为“小学”里的一个部门,长期以来是服务于经学的。王  相似文献   

11.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大的成就是因声求义,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原则,并以此在联绵字研究、破通假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3.
黄侃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以语言解释语言”,道出了训诂学的本质,划清了训诂学与邻近学科的界限。“无时地之限域”,使训诂学进入了广阔的天地,是训诂学的一大解放。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是文言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都和训诂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是各有自  相似文献   

14.
“义训”质疑──兼论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训”是非常古老而且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但是,“义训”的定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坛,含糊不清,缺乏科学而统一的界定和说明。这不仅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陷于分歧混乱,自相矛盾,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立,给训诂学的教与学普及与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一、“义训”诸说简介“义训”这个训诂学术语,各家训诂学专著中,或经常用到但内容分歧;或有意回避而只字不提,情况颇为复杂,现仅就手边存书所及,稍作归纳介绍。(一)“义训”的归属:齐佩《训诂学概论》、周…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在《诗经》训诂研究中点燃火炬,开辟新路:突破了“以古证古”的局限,把《诗经》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进行释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训诂资源;把《诗经》训诂与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从而使传统训诂学焕发出新的生机,总结出许多新鲜的训诂理论,为录代《诗经》训诂学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当代训诂学,也利于中国阐释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的词义取向或文化取向,关系到训诂学的学科建设方向,以及如何与现代学科相衔接。作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向现代语言学转型时期的语言学家,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在关注训诂的词义内涵以及训诂学与词义学相衔接的同时,也关注训诂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层文化内涵、制度层文化内涵和心理层文化内涵),以全面、联系的眼光看待训诂中词义与文化的关系,并付诸训诂实践。陆王训诂学理论的文化观对训诂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8.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关于训诂方法的定称、分类及其具体内容,我国训诂学界众说纷纭.通过举例阐述当今训诂学著作中关于训诂方法的不同定称以及训诂方法分类的不同标准,认为训诂术语应当纯一、固定、意义单一,训诂方法的分类要有科学的标准,以使训诂学更科学、严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字、声韵、训诂研究相结合 ;训诂中注意研究方言、俗语词 ;训诂中注意研究民习、民俗 ;训诂中注意语言的时代性 ;训诂注意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训诂注意考古的新发现 ;训诂注意校勘和训诂注意版本等八个方面 ,论述徐复的训诂学思想 ,对徐复的训诂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朱熹注《四书》,既不象汉唐诸儒那样信古无疑,遵修旧文而鲜有创新,也不象一般宋儒那样蔑古轻经,空衍义理而学无根底,而是既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合了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独具风格的训诂学。长期以来,朱子的义理之学一直被看成是与传统训诂学无关的东西而遭到诋訾。实际上朱子的义理学是训诂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训诂学深入向前发展的结果,朱子训诂名物或阐发义理皆有所本,不蹈空言,不加妄测;他以注疏治训诂,以训诂通义理,同时又能以义理明训诂,训诂义理两不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