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鹏虎 《江苏高教》2020,(10):16-21
科研评价改革不仅是提升学术质量并改善学术文化氛围的关键突破口,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核心议题。伴随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高校科研评价面临诸多挑战:强调内部学术同行评议还是外部影响评价;服务科学知识增长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追求一元的学术标准还是多元的评价体系等。新时期背景下,中国高校科研评价应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逻辑诉求,关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非学术影响,重视科研成果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探索建构开放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形塑了大学科研评价标准的更迭,以知识逻辑为根基的传统大学科研评价标准日益朝向集知识、应用和社会三重逻辑为一体的多元科研评价标准演化。伴随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大学科研评价从人文化走向功利化,工具理性主导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科研评价标准遭到解构,这就要求重新审思大学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价值,促进不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有机耦合;观照大学科研评价传统的规训意蕴,重塑大学科研评价的价值理性;完善大学学术治理的法制建设,深植大学科研评价传统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知识生产从模式1到模式2、模式3的转型,引起了高校科研样态与特质的变化与演进,要求高校科研支持体系做出多方面的变革来顺应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生产处于多种模式的并存时期,其中模式1最为普遍。从高校层面而言,绝大多数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支持体系是与模式1相匹配的,与新知识生产模式相匹配的科研支持体系建设存在着迟滞与缺位的问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形成与新知识生产模式相匹配的科研支持体系,需要变革与重构科研文化支持体系、高校管理制度支持体系和平台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尚丽丽 《江苏高教》2022,(12):54-58
大学评价与大学发展相伴而生。随着“双一流”建设迈向新的阶段,社会各界对大学评价的关注和期待更加热切。知识生产方式的悄然变革对大学评价产生了新的影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与多元知识生产主体间的冲突、评估标准的统一性与学科发展特色间的冲突、一级学科评估与知识生产跨学科间的冲突。为此,呼应“双一流”建设诉求创新大学评价理念和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为目标探索回归知识生产本源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科研评价是大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有效的评价实践是促进大学学术发展的支撑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众多大学愈来愈关注和强化科研评价对促进学校发展的特殊作用。特别是,以资助性奖励为主要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已经引发了一些大学学术目标的偏移和难  相似文献   

6.
7.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催生了面向社会需要的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传统学科为本的知识生产模式构成了挑战。概括了模式2知识生产的性质和特征,阐述了模式2知识生产所要求的高等教育转型,分析了模式2知识生产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并反思了模式2知识生产对我国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和杂合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科研的理念、目的、地位、组织结构、科研评价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大学科学研究的学科依附壁垒,改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因此,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等多种知识生产模式,成为个体自由探索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范式和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文章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围绕关键要素,提出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坚持“五聚焦、五突出”,着力构建覆盖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改革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主体、标准、周期和导向四个维度凝练出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实际行动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把目光集中在政府的科技政策、经费投入、办学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这些因素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专业应用学科的生成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够常盛不衰,与其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总是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捕捉到新的知识增长点,从而把握学术发展前沿,引领社会发展。本文试图从知识生产模式和学术发展机制上探讨研究型大学既能灵活多样又保持自身学术传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知识形态的转变,科学知识的生产已经产生了模式2生产模式,即应用导向、跨学科导向、异质性互动导向、实践性反思导向以及多维评价导向的生产模式,这势必给高等教育科学知识的生产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的发展需要模式1和模式2两种生产模式的强强联合,要学科语境与跨学科语境并重,处理好专精与通博的关系;要学术语境与应用语境并重,处理好象牙塔与服务站的关系;要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并重,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产新模式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知识逻辑,同时也引起了课程建设诸环节的改变。地方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因素,构建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圆心、应用能力为半径的圆形课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陈乐 《高校教育管理》2019,(3):10-18,60
知识的价值边界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极大地拓展,知识的生产、传递、交换、消费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而伴随着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信息技术革命等现代社会的多重特性,知识生产模式正从传统的"模式1"向"模式2"转型。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具有多重本质性差异,知识范式的转型或将成为以知识为本质属性并兼具知识生产密集性特质的研究型大学结构性变革的外驱力。在转型时代,研究型大学应保持改革的敏锐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前瞻性,悦纳知识范式转型、积极与弥散性知识生产机构开展互动与合作、基于自身优势建构具有内在独特性的知识生产体系、控制知识生产者的生产过程、改革并完善评价体制机制以驱动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的整合性发展,从而继续处于社会知识生产体系的中心并对其发挥持续性、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是对当代博士生培养活动及其效果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判,它集中体现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原创性知识贡献评价、学术研究素养评价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背景来观照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就是强调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中的知识创新思想、学术训练要求和博士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标准来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机制,使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视角、内容、制度等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17.
知识生产模式和以高深知识生产与应用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密切联系。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分析视角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发现知识生产模式1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研究者为核心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制度化学科为中心,培养主体仅限于大学内部,学术共同体决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由模式1向模式2的转变引发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属性,培养过程中跨学科特点突出,多部门协同培养研究生,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3的出现再次引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走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渗透超学科教育理念;不同培养主体间注重合作与交流;公民社会参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大学科研活动面临日益加重的社会问责,科研评价关注的焦点逐渐从重视科研数量与质量的内部评价转向注重科研社会贡献度与影响力的外部评价。在大学卓越科研评估的基础上,2018年澳大利亚政府引入了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作为大学卓越科研评估的配套评价机制,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以其更加精细化、立体化的指标体系设计,引导大学在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产业及社会进行互动和协作,较好地兼顾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突出了社会贡献能力培育与机制建设,充分挖掘了科研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借鉴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的评估思路,我国在清理“五唯”的过程中应明确建立质量与贡献并重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对大学科研的社会互动过程与实际贡献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费翔 《教育探索》2021,(12):30-35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学发展形态,创业型大学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并非仅仅体现在促进大学组织转型和学术资本转化,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及其对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与重构.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与建设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应深刻认识并积极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发展变化新趋势,主动调整和变革人才培养模...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主要包括大学与产业的边界渗透性持续增强、大学学科边界日益消融、大学管理体制出现企业化倾向、大学组织文化被市场价值观改造等方面。就中国大学而言,尽管适应知识生产转型进行变革的社会意义不容忽略,但我们也要对变革进程中大学学术生态面临的不利形势有充分估计。为此需要坚持改革与反思并行并重,与市场保持必要张力,守护大学的学术性、独立性与非功利性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