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中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以人性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西方民主传统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差异,尤其探讨了新儒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主张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看待现代文化.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伤痕小说”书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学体制是影响较大的制约因素。文章通过分析文学体制场内的文学政策、文学出版、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等各个子场域对文学创作场的规训,进而考察对“伤痕小说”书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生力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这些受过高层次教育、富有智慧的学生群体,其政治参与意识如何,不仅是衡量高校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参数,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对"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有助于为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90后"大学生开展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提供参考,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和”的政治意识:善治的政治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过程,是人类管理公共事务的理想政治模式。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乃至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价值观。善治的实现必须以“和”的政治意识为政治心理基础。公共意识、协商意识和妥协意识是“和”的政治意识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生态德育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从而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选择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则需要看其是否符合形成道德关系的两个条件——目的性与独立性。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人与自然各自具有目的性与独立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关系,因此生态德育的价值观需要转向非人类中心。在非人类中心视域下,生态德育通过静态载体——教材和动态载体——课堂来落实敬、诚、仁、俭的生态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8.
按照汉字的“词式”书写方式书写现代汉语,有利于把自己在说话的时候潜在的词意识有意识地提升到书写的过程中来,把自己说话时存在着的一种不自觉的使用词的能力,变成书写语言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运用词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对现代汉语这一交际工具把握的能力,相应地也必然能够提高人们使用现代汉语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在政治的统帅下经历了“三起三落”,涉爱小说命运坎坷,但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描写爱情的作品。“百花时代”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爱情书写的春天。“十七年”小说难以找寻纯粹的爱情,小说中的“爱情”只不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种点缀。  相似文献   

11.
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组成的“政治三力”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核心能力,是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政治判断力是前提条件,是政治能力的基础;提高政治领悟力是内在要求,是政治能力的根本;提高政治执行力是实现路径,是政治能力的关键。三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新时代,我国各级党员干部的“政治三力”得到了系统性强化。面对党的二十大传达的“三个务必”精神的实践问题,“三个务必”与“政治三力”要进行融合,二者如何融合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政治三力”的时代背景,阐述了“政治三力”是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必然条件,探讨了“三个务必”视域下党员干部“政治三力”的提高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按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3个维度调查湖北省6所省属高校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现状,结果表明:大学生形成了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政治意识,较明显地分化为政治自觉性高、低两个层次;政治情感、政治认知、政治评价依次降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的认知相对薄弱;爱国爱党,但约半数学生逃避公共事务或校园活动,认为其意见不太受各级部门重视等;政治立场好,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民主诉求未得到较好满足,功利观较普遍等;群体因政治面貌、性别、年级、专业和是否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应研究和把握政治意识的协调与共生规律,使其协调和全面发展;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生活化,引导和融入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根据大学生群体分化特点因材施教,推动政治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拓展政治实践参与范围、程度和力度,弱化功利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从民主政治建设视域出发,在分析公民意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公民意识缺乏问题,采取积极策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本质上体现为研究生学习、工作的主体性或主动性,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却呈现为缺失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包括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之间传统的伦理关系和对研究生成绩能力的旧的评价体系等等。只有在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评价体系、改善师生之间的旧的伦理关系才能真正建构起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6.
“80后”大学生是成长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长所受的教育与所处的环境,使这一群体的政治意识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若干特点,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加强对“80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教育,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路遥小说中的不同婚恋类型、女性形象、两性间权力关系的分析,文章认为路遥小说中“菲勒斯”意识是一种“乡下人”的“菲勒斯”意识。它与传统文化、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作家的创伤性婚恋经验相关,因此表现出其具体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由此引出"政治人"假设。他认为人天生即倾向于结成生活共同体,在群聚生活中有协调利益的自觉,注意友善合作,以实现社会至善和谐。民主时代的"政治人"想象,与民主不分左右,而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古典城邦形态发展到现代工业、后工业社会,"政治人"假设不断得到丰富,政治越来越成为生活日常,即"生活政治"。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分文化背景,都是"政治人",面临种种困境,需要行动策略,而这种有标的的行动,对于那些"为政治而生"的人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