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电大改革只有抓住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这根主线,才能够培养专业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质量,“办好开放大学”。省电大应瞄准开放大学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本科专业的基本发展构架,形成自主开办本科专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巩固提高,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些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这样,省电大将成为办学层次基本完备、具有开展完整的学历教育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获得自我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并未对对特设类专业进行制订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鲜有开展。本文紧紧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合特设专业自身特点,以空间信息与数字专业建设为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问卷,以四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中文方向本科专业大一、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认同水平并不高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年级比较方面,大三学生的认同水平低于大一学生。对此,高师院校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加大专业建设及宣传力度,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4.
韦爱勇 《高教研究》2004,20(3):25-28
一、安全工程专业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安全工程教育始于50年代,1984年7月,“安全工程”专业被国家教委列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安全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大类再次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相似文献   

5.
专业评估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在当下“教育管 办评分离”战略背景下,云南省首次完成了省域高职院校专业试点评估工作,其实证研究有助于促 进专业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助于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精神。本文描述 了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过程与专业“通用+ 补充”评估指标的研制,总结了该专业评估注重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等4 个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开展专业评估评估工作的4 个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小学教育特色专业、为什么要开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如何开展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如何评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开展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四大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科专业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优化地方高校专业布局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理工科专业评估原则是以学生质量为中心进行专业评估、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促进专业发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指标体系、以逻辑闭环为路径开展专业评估。高校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关键因素为抓手,推进专业质量高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专业评估要素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类。通过构建“本科专业状态监测评价”体系,能够实现专业状态监测、水平评价和导向激励三项评估功能。  相似文献   

9.
2019 年5 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启动了人工智能等相关本科专业招生,开启了高校专业调整的新方向。在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开设元年,即2019 年,全国获得首批建设资格的35 所高校将陆续招收本科生。事实上,人工智能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人工智能专业是交叉学科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需要高校开设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交叉学科专业,开展交叉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取向。然而,如果高校不考虑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地开设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一定会导致专业开设过多而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鉴于此,一所高校要开设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不能“盲目强为”或“无所作为”,而要树立立足于未来、实际与特色的理念,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明确交叉学科本科专业定位的前提下,先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再开展交叉学科本科专业建设,实施交叉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校内本科专业评估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物资学院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并面向全部本科专业(方向)开展了评估工作,力求通过客观、科学、全面的专业评估体系设计并深入评估实践活动,寻求专业建设的创新思路,达到以评促建的目标,不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可促进本科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竞争力。以X大学校内专业评估为案例,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工作为例,对本科专业内涵发展的策略与途径进行系统分析,期望予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启示或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新工科”建设需求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结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把本校工程力学专业办出特色,是将其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的关键。文章对国内多所高校工程力学本科专业进行了调研,根据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并在本校工程力学专业进行实践,旨在提高工程力学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和要求进行高等教育各项评估的过程中,江苏省结合本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进程,对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引导高校建立专业建设和调整的自律机制,优化专业结构,科学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江苏省近年来本科专业评估的实践,顺应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新要求,提出了若干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绥化学院组建的“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特殊教育为引领,以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为重点,辐射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学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群,旨在培养具有融合教育能力的优秀教师。学校从明确特殊教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向、采取“普特融合、育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特殊教育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群人才协同培养的力度、组建特殊教育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职能等方面开展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以期提升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供给侧改革为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淮海工学院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分析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准入、协同发展、项目推进、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五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和举措,深入阐述了专业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其质量保障的重要意义,提出立足教育供给观,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机制,是解决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提升地方高校办学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万计划”聚焦高校本科专业,致力于将高等教育改革从宏观的高校层面向微观的专业层面转换,突出了专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科专业客观属性与“双万计划”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条件要求的耦合关系,对本科专业设置逻辑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得出其内在逻辑结构主要包括学科知识逻辑、市场需求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基于各逻辑的基本诉求,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可以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视角对如何应对各逻辑的基本诉求进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其中建立本科专业评估制度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本科专业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等原则,力求实现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根据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点,可从专业定位与特色、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和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等方面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评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党员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体育专业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因材施教”,正确把握体育专业学生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常规管理工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是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文章分析了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建设标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为抓手,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优势,从专业定位与特色、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明确专业特色,设置三个特色方向,构建了“政—城—产—企—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引育并举”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以“金课”建设为引领,改革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