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芸芸 《阅读》2023,(42):44-47
<正>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这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儿童节,但小孩子的玩乐生活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一种专门表现儿童游戏的绘画,被称为“婴戏图”。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吉祥寓意的传统绘画题材,“婴戏图”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构成中国绘画史中的绮丽篇章。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四幅古画,  相似文献   

3.
作为画家及绘画理论家的苏轼 ,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画的传神理论。儒道释思想影响着他的人格 ,豪放刚直的性格 ,是其人格的具体显示。性格的张扬对其绘画及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豪放性格表现在书法、绘画上突出一个“神”和“意” ,提出了形神并重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身体描写”与现代“身体-现象学”、“默识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话语理论比较中,特别对现代创意绘画进行对话式解读和阐释。而主观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创意绘画形式的主体,制约着绘画创作的自由发挥和形式探究。创意绘画将心灵意象及身体维度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的第一形式要素,以抽象造型为主要形式而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5.
数学经过了“模糊—精确—模糊”的发展历程,绘画艺术也经历了“模糊(原始绘画)—精确(崇尚形似)—模糊(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其著作《写山水诀》中提出绘画四忌“邪、甜、俗、赖”。明清画家在尝试为这四个字作解释的同时,又提出一些新的评画标准,其中的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绘画创作及品评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黄公望提出的绘画四忌为出发点,重点梳理明清画家、评论家对这一绘画思想的认识,探讨“邪”“甜”“俗”“赖”之间的关系,试图更加深入地理解黄公望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路易·马林借以古典符号学的阐释方法对绘画再现机制中“画框”的语义及研究价值进行讨论与梳理,通过捕捉图像中的“边缘”或“边界”元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中的画框生成过程,试图在绘画再现系统中对“画框”的自主性和概念化进行理论阐释。他认为,画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给予观者独特的凝视经验,使得绘画作品在可见空间内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从而总结出关于画框与图像关系以及控制定位画面的方法论意义,最终在艺术哲学的场域下为绘画再现机制的系统性方法提供独特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9.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表面上看,画面蓬头垢面,但在纷乱复杂的画面后面,更多的是他向我们陈述了他的人生,传达他对绘画的观点,讲解老庄哲学的精髓。他的绘画向后来者传递了他的山水世界的众多的绘画符号。黄宾虹绘画的面貌是“黑团团中墨团团”,黑、密、厚、重,厚到透不过气来,密到透不进风去;其次,他用笔的千变万化,乱草一堆,但笔笔分明,每一笔都严格遵循着绘画的法度。  相似文献   

10.
艺术大师林风眠,毕生以“调和中西”为艺术导向,在绘画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不懈探索。从前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特别是“立体派”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通过结合民间美术得到的绘画形式的创新实践,而在后期的戏曲题材的作品中,他的绘画语言中对东方符号的尝试有了新的突破,他将自己具有鲜明中国人特质的东方情愫注入其中,东方符号生动了,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在延续之中产生了流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借鉴了很多概念。“传神”“神韵”“形似”“神似”“化境”等中国特色的译论概念其实来自古典画论。“气韵生动”是影响中国绘画一千多年的绘画技法和审美标准,此理论概念尚未引入中国诗词的外译。它是诗词译文的生命力和动态美,也是诗词译文的美学要求。实现诗词翻译“气韵生动”的途径有多种:首先,要寻找原诗的诗眼,要在诗眼上炼词造句,使之点睛传神;其次,要注意译文的“生生不穷,动而不板”,要选择恰当的动词,词语的音响效果和亲切的叙事距离能构建译文生动的美学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防“六忌”,避免译文出现“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和“蹴黑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西绘画“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面对西洋绘画的挑战,“中国画向何处去”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融合中西,另辟蹊径?还是全盘西化,脱胎换骨?或是固守传统,借古开今?人们不仅在实践中作了不同的抉择,在理论上也争论不休,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切认识“整体”在绘画艺术中的自律性,首先要把握整体绘画的总体:一方面,探求看整体和整体看在画面上的具体表现,想整体和整体想作用在创作中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及其辩证统一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和、宣和年间,辽朝的衰落,激起了宋徽宗君臣收复燕霎失地的渴望。但对本国军力的不自信和侥幸投机心理,使徽宗君臣将收复失地的愿望寄托到新崛起的金朝身上,其国策也从单独出兵转向了联金灭辽。促成联金灭辽这一行动的,正是宋徽宗本人。  相似文献   

15.
陈娟 《阅读》2023,(67):14-15
<正>我们都知道,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精通诗、书、音、画,他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融入了音乐、绘画之美,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我们来读他创作的五言律诗《汉江临泛》:  相似文献   

16.
绘画的流变与文化的大背景有关,“西势东渐”使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的强烈西方倾向,冷落和矮化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重铸民族文化结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最终赖于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涵 《阅读》2023,(83):48-51
<正>17世纪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一时期荷兰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不仅风格独特、技法创新,而且题材也更加丰富。荷兰画派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创造出了荷兰绘画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西方艺术史中的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夜巡》《吉普赛女郎》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个时代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作家用文字“颜料”——显光显色词着色,光色感觉方式和绘画艺术家基本相同。滤化提纯、写意、选择调配是作家较为突出的光色感觉特点。一经作家感觉的处理,原始光色信息或浓鲜响亮,更具表现力,或清白雅淡,蕴灵淑之气,或在变形中见情味,或在统一和谐的色彩秩序、色彩旋律中收到整体交响效果。作家用语言工具传达感觉体验,又形成有别于绘画艺术家的独特光色感觉方式:自由、轻灵、飘移,不重色彩分析,长于联想想象;感觉或摄取物态光色之神韵,或统摄浴光溶色之境界,形诸文辞,可收到“语有五色”、“语成七彩”的光色效应。另外,作家还具有超时空的色彩联觉,意蕴之丰富,为绘画艺术家所不逮。  相似文献   

19.
绘画治疗是整合多个学科而产生的新兴的心理治疗技术,文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00名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从而探索绘画治疗对于人格塑造的影响和作用.绘画既是个体人格特质呈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格形成探索的过程,绘画治疗在人格完善与塑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