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学中的传统观是对T. S.艾略特以欧美为中心的传统观的转换,艾略特的传统观建立在欧美文化传统优于其他文化传统的观点之上,所以未涉及文化碰撞中如何与处于劣势一方的文化交互问题。沃尔科特的传统观正是针对文化交互中被殖民者如何应对殖民文化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沃尔科特的传统观、其传统观中的时间和历史的概念、沃尔科特自身分裂的文化身份以及在创作中对西方传统的挪用与颠覆,表明沃尔科特是在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不同质疑中探索一条可行之路,这对其他被殖民者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20世纪观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解读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阐述的共时性"传统"观和"非个性化"理论。艾略特认为古今文学是一个同时并存的秩序,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顺应与互动的关系。现代艺术家不可无视传统的存在,要接受传统的滋养,为达到与欧洲诗歌整体建立有机联系的目的,必须以消灭自己的个性为目标。艾略特的这些独特文学观对推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4.
反讽和典故是特·斯·艾略特诗歌的两大特色。在其早期诗歌中,艾略特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反讽性典故"的手法,将典故中的人物和情节与其早期诗歌中著名的反英雄人物斯威尼和普鲁弗洛克相关联、并置和对照,以古讽今。反讽性典故的创作手法与艾略特尊重传统又强调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各上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让读者从多方位、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生命成长观是人类社会意识觉醒与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类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生命成长观具有较深的历史根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能够使其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为主要支柱,并对生命篇成长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其上升为人生哲学的层次。基于此,可以以传统文化中生命成长观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创新教材内容和加强实践联系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成长观。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先锋作家,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创新性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为无序时代的文学树立了新的秩序意识,对之后文学研究走进文本、注重文本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格律,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言诗文,主张新诗可以化用旧诗的材料,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倍加欣赏;这引发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一系列紧张的问题。叶公超把艾略特所说的"传统"与"文以载道"中的"道"混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艾略特所说的"传统"彰显的内容恰恰是"道"所要防范乃至打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新批评(The New Crit icism)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客体,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正是由于这一点,新批评被认为隔离了文学与社会,是非历史主义的。然而,新批评从不否认历史的真实性,随时流露出的都是很强的历史意识。本文以T.S.艾略特为例,对新批评中透露的历史意识进行阐释。从他早期的作品上可以了解,艾略特激发了新批评派的潮流,而且他的诗作成为新批评理论付诸实践的样板。艾略特的历史意识可以从其对经典的评价以及对传统的态度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叶公超中西学养深厚,而且深受英美现代派的影响,他的许多观念来自于艾略特,尤其是他回归传统的意识,和艾略特如出一辙。但他能够创造性地把这些观念运用于中国文学的实际,重视格律诗对中国新诗的建设性作用,为中国新诗形式建立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具体的创造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萧红被称为“内观和自传型的作家”,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一部散、小说集中都有自己的“身世之作”,而且无论是自传散集《商市街》还是追忆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都代表了她的最高成就。她这种一以贯之的追忆型创作,来自于她的独特气质。通过萧红在抗战中的追忆型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对童年生活如何回忆与重建,如何遗忘和省略,从而表达个人对战争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传统诚信观大致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政治化时期和实用化时期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或主流思想。通过对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演变作以梳理,可以说明诚信观念在我国伦理体系中的源远流长,从而能启发我们正确把握传统诚信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5.
一、成就观传统及其文化学意义“成就”这一概念,是指人类基于一定的目标通过实践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人的成就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主体的形式,成就可以划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按照客体的形式,成就则又可划分为自然科学的和社会科学的,等等.划分只是相对的.然而,“成就”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在观念或意识领域中则是成就观.成就观往往体现为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通常地,成就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理想或目标并渴望其成为现实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哲学性质上讲,成就观是人类精神范畴的,是人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反映了主体价值追求的层次及其规定.成就观表征了人们实践活动中的追求,需要的心理动机,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事实上可以说,成就观在哲学论域上是属于价值论范畴的.这样,成就观构成了人类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成就观属于人类的一种观念形态,通常又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而世界上的文化构成又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了一种多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所以成就观又体现于具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几点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到的女性观念“。男尊女卑”并非自古“就天经地义”;“从一而终”也不是封建道德传统礼教自古宣传的思想;女性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判和要求;女子缠足是汉族民间陋习,而非礼教规范,亦非封建统治者的指令。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女性观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找回在近现代历史中迷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水”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是一个含义多样化的意象: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在《荒原》中,艾略特把“水”意象植入了传统的这三方面含义;由于这三方面含义,有助于解释荒原“有水却缺水”的矛盾;同时这三个含义也紧密联结《荒原》的基本主题:“死亡-复活”意识,通过神恩和自救从死亡到复活。  相似文献   

18.
刘勰论文的基本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传统历史观的影响:(一)宗经和传统史家鼓吹的三代的“黄金政治”呈现出互文关系,它们都是作为“历史范本”而起作用的,并且受了以《易》为代表的历史变革观的影响而提倡“以复古为革新;”(二)刘勰论文有“重雅轻俗”的倾向,这和圣人史观有很大关系;(三)“原始以表末”的学术方法则是刘勰深沉的历史意识在文论领域内的反映,同时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源头”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哲学的一个重点论题。本文旨在分析艾略特的语言哲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通过比较艾略特的“统一感受论”和布雷德利的“直接经验”,分析出艾略特的语言哲学观。最后将其运用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和《四个四重奏》诗歌文本的细读中。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通变》与《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中西文论中阐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的代袁性作品。“宗经”是刘勰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这正如艾略特强调传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样,两者对于文学经典和由此构成的文学传统的青睐,源于并服务于他们对文学创新的追求。两篇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论著作,共同传达出了对文学经典与传统的关注和认同,它们所倡导的文学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创新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