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 《民法典》 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环境侵权救济范畴,以修复责任作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环境侵权视域中,通过类型化研究传统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结合相关环境侵权案例中责任承担方式的分析,阐明了"生态环境修复"是"恢复原状"的扩张,《民法典》确立修复责任具有正当性.但是,《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仅规定修复责任请求权主体为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而在生态环境损害与人身或财产损害两类损害并存时,私主体并不能依据《民法典》享有修复责任请求权.因此,需要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或者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赋予私主体修复责任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作为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承担方式的正确选择是修复责任得以落实的重要一步。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承担方式存在修复目标不明确、承担方式适用错位、修复责任表述不规范和替代性修复适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由学理分析可知,生态修复应着眼于生态服务功能的修复,修复责任具有行为责任属性,修复费用应归于修复责任的范畴以及替代性修复的适用应以非永久性损害为限。文章还针对性地提出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目标,确立承担机制并理清适用顺序,规范修复责任表述和明确替代性修复适用前提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责任是行政忠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实质上需要解决的是究竟谁应该是负责任的主体。关于这个问题,传统的理论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集体作为责任的主体,另一种则是由个人承担行动的责任,然而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而,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的行政忠诚必然走入了实践的困境。如何消除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对行政忠诚的责任问题有一个哲学的分析,并希望"为他责任"能够成为消解行政忠诚责任困境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全球生态伦理在国家关系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一种进步的全球主义规范伦理。然而,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走出全球生态伦理的困境,需要加强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机制、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从而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制度,在法律确认、责任主体、公开形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将有助于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面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煤矿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以低的资源消耗,在维持生态平衡前提下获取较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建立并完善煤矿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保证煤区生态修复高效顺利进行的方式.文章对目前我国煤矿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思考,提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和补偿内容,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主导力量.强化政府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生态五个方面对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政府责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师德考核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存在着伦理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困境,由此引发出诸如道德风险、师德的非道德化、增加管理成本以及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走出师德考核的困境,关键是进行制度设计时,明确师德考核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及能够解决的问题;其出路在于,分离师德评价与师德问责,明确不同主体在职业道德考核中的责任分工;同时,学校应注重加强师德教育,启发教师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是近年来环境犯罪治理的重要议题。当前,司法实践中生态修复适用依然存在定位混乱、缺乏激励、监督不佳等问题。立足于自身性质与犯罪治理的现实追求,生态修复应定位于环境犯罪刑罚从宽之认定条件。如此定位下的生态修复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保护客体、理念、性质、程序、制度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故建议将生态修复纳入环境犯罪案件认罪认罚机制,实现环境犯罪的有效惩治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这一构想在制度层面具有现实可行性,程序上可提升诉讼效率,实体上可形成阶梯式量刑激励,同时以检察机关为主导,联动各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保障房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整个社会"减压阀"和"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其主导理念、制度设计及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为不同的模式,但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恒定的,即都以法律或制度为外在形态,以互助共济、促进民生为基本内涵,以政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更应担当住房保障主体责任,以加大保障房建设为切入点,用投资拉动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同时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问题,树立民生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国家立法形式确定的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制度。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政府,能否完全履行职责,对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和正常运行,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缺陷,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介入医疗保障制度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行《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功效与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造成这种局面的诸多原因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实践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侵权、确认、赔偿义务主体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并导致《国家赔偿法》在实践中形成了获得赔偿难、责任追究难、国家赔偿执行难、国家赔偿环境有待改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消弭这些难题,需要对有关制度重新设计.打破目前存在的国家赔偿主体“诸体合一”的格局,将侵权主体与确认主体、赔偿义务主体设置于不同的部门.实现利益上的相互独立,避免侵权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对国家赔偿进行不正当干预,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确认违法、赔偿义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赔偿申请人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代修复费用是一种以保护债权人完整利益为目的的民事责任,是《民法典》第581条替代履行责任在侵权责任编的具体化。即使侵权人已按判决书确定的金额支付了代修复费用,其生态修复义务也并未完全消灭,原因在于:一方面,代修复制度以保护债权人的完整利益为目的,仅支付代修复费用,债权人的完整利益并未获得完全实现;另一方面,生态修复义务属于结果债务,代修复费用是生态修复义务的延续,其也应为结果债务,而仅支付该费用并不能实现特定给付结果的发生。因此,生态环境代修复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仍应由侵权人承担。此外,应严格区分金钱赔偿与代修复费用,后者应仅指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费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建筑工程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重点探讨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及其实践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伦理是一种全新的伦理理念。是由于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亦即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曲折地协调和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守法主体应该是具有法治思维和生态思维的“人”,是生态人格和法权人格的融合体,这样的“生态人”是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内化一体的生态人,守法成为其行为的一般性准则。塑造这样的“守法生态人”的过程就是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主体协同法治的过程,是实施最严密和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缔约过失责任不属于合同责任,它与违约责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为了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利益,将这两种责任制度统一规制在合同法中.但是二者在产生依据、责任所保护的利益、责任性质、发生的时间、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形式、赔偿损失的范围及免(减轻)责事由方面有又不相同,从本质上认识这两种责任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兴起和广泛使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网络的数字化、虚拟性也使网络成为侵权事件的高发地。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这种新技术土壤上繁衍的违法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具有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主体有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两类,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对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及隐私权的侵害。应根据网络的参与者所担任的不同角色,确认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是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中适用较为广泛的责任承担形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兴起于西方的制度安排,公用事业公私合作模式在我国的运行中面临着滋生腐败现象、私人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公用事业公私合作在我国尚属于"新兴制度",远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支撑体系。它在制度性质、制度主体、制度设计、制度运行与环境等方面面临着困境,制约着我国公私合作模式的运行成效。为此,必须针对制度困境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