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线,画面中才能呈现除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他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光线在电影画面中的作用,即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十面埋伏》的华丽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面埋伏》无论是演职人员的阵容、动作设计、摄影特技,还是场景画面,都表现出张艺谋电影的另一种风格即华丽,这对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无疑又是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4.
胡紫霞 《阅读》2023,(ZD):48-50
<正>最近有部新电影上映,爸爸妈妈就带铭铭去电影院观看。坐在银幕前,欣赏着播放的画面时,铭铭心想:电影究竟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回家后,铭铭和爸爸探讨起来。爸爸:电影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字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起来,加上后期的编辑制作而成,再用灯光把拍摄的影像投放在银幕上。这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一种媒体。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日为1895年12月28日。发明者是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哥哥叫奥古斯塔·卢米埃,弟弟叫路易斯·卢米埃。  相似文献   

5.
电影《建军大业》的剪辑非常灵活,导演在构建多线条"立体剪辑"基础上,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联想蒙太奇结合的剪辑方法,将这部主旋律电影处理为观众喜欢的战争片。运用立体剪辑深化电影主题,借助宣传片式剪辑丰富画面内容,运用静帧画面突出历史瞬间的重要性,借助慢动作彰显人物的内心情感,运用叠化过渡创造历史瞬间的氛围,以音乐与画面的巧妙融合来推动剧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在影坛呼风唤雨20多年,对于文学改编先后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三种态度使得其电影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从前期重视故事,到后期仰仗画面,张艺谋的艺术与商业之路是割裂的。其实,商业和艺术并不冲突,好看和内涵也不矛盾。失去了文学滋养的张艺谋,似乎沦为"赚钱机器",已经不会讲故事了。"后张艺谋时代"电影的所谓好看,仅限于视觉效果上。  相似文献   

7.
城南旧事     
追视 《阅读》2024,(27):60-61
<正>上映于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它以唯美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南胡同里的故事。影片通过一个名叫英子的小女孩单纯的眼睛,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及其周围的人与世界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电影创作者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运动的有意义的画面,其中渗透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情感、评价等等。而观众欣赏电影,则要经历一个从直觉的形象感知到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的深化过程。 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在其著作《追忆》中,善于将中国古代文本置放到一中叙事结构中进行讨论,这种结构将古文从高度凝练的静态画面语言转换为具有叙事效果的电影语言。宇文所安的这种阐释策略与美国学者安东尼.阿皮亚所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本文即针对两者间的微妙的关系,讨论《追忆》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阐释中所取得的特殊说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帮助西方受众在最短时间内理解华语电影对白的信息与交际意图,译者应充分估计西方电影观众的认知语境,结合电影画面和情节选择合适的词语作为明示刺激信号,引导西方观众花费与中国观众相似的处理努力达到大致相同的语境效果。本文将以《四大名捕》英文字幕为例,来分析译者是如何用一些看似与中文对白完全不相关的英文字幕将西方电影受众导向最佳关联的。  相似文献   

11.
电影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主要涉及视觉、听觉、音乐、图像等符号语法的研究。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符号系统多层面对电影进行解读,探讨该影片如何通过语言、音乐和画面协作建构多模态语篇。  相似文献   

12.
电影艺术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抒情的一门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电影区别于文学、造型艺术、音乐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文化差异及语言障碍,要让外国观众看懂影片内容、理解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字幕翻译便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不单是将影片原版字幕翻译成目标语,它还受时空限制,还要充分考虑影片的同步画面、背景音乐等因素。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相互作用,为观众提供一场精彩绝伦的观影盛宴。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出发,以《霸王别姬》的官方字幕为例,探析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私营电影业在新中国诞生初期的延续性存在,以及不久后就被主流电影生产机构所收编的史实,进一步印证了电影生产权力主体转换的规律。这已然不是用简单的生产经营和艺术置换来加以解决的,而是一个权力主体的政治改写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改革创新,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流动的一项重要产业了。获得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经典电影《断头谷》,该电影将独特的本地的哥特风格和恐怖悬疑的元素融合得相当自然,整部影片无论是从光线还是画面的颜色、布景以致服装,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一种协调统一的渗透出神话故事般的意境。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其原著《睡谷传奇》有着不可割舍的原因。故此,本文将对原著《睡谷传奇》与其改编电影《断头谷》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着学校《基于对话的课堂研究》结题,诸多曾经相关的片段、细节,如同电影老胶卷一般,在脑海中反复重播。一、从自话走向对话学生犯错误时,校园里曾经最经典的画面便是如下场景——师:“你为什么迟到?“生:“我……”师:“好了,不要说了,迟到可以有一万个理由,  相似文献   

17.
形式主义和纪实主义作为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中的两面旗帜,反映了对电影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形式主义认为电影与现实的非同一性为创作者的主观表现提供了契机,是电影艺术的源泉;纪实主义认为电影对现实的完整复现、保全客观事物的初始真实才符合电影的审美本性。在创作实践中,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正是在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矛盾中形成一种张力,于动态平衡中不断校正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欲望叙事使苏童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电影化趋向,这正是其能有七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根本原因。欲望叙事不仅是当代小说和电影都热衷表现的内容,而且也是它们共同仰赖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分析欲望叙事在苏童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苏童小说在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其欲望叙事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所发生的转换,以此探讨纯文学较之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无声电影(或称默片),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音响效果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更接近于电影的初衷,更接近于艺术,它用艺术家的肢体语言来征服观众,用惟妙惟肖的音乐给原本精彩的艺术添加了浓厚的一笔,可惜默片由于某些原因淡出了我们的世界。正当我们即将把默片忘记的时候,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用他那法国式的浪漫铸造出了21世纪堪称经典的现代默片《艺术家》,这是一部令人看了以后就像喝了一杯香浓咖啡一样回味无穷的优秀影片。该片获得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奖项。笔者结合《艺术家》这部电影,剖析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电影创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技术制作的角度,围绕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对数字媒体的内涵、主要特征等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就数字媒体技术对电影制作工作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电影制作总体发展情况,就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借助以下研究,可以进一步增进社会大众对数字媒体技术、对电影制作的了解,以此来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制作之间能够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使我国的电影制造业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强大的辅助作用下,实现制作质量、水平、效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