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她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坚持社会主义、建立了最高类型的民主价值观、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杰出的贡献,就是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崭新理论,并在这些理论指导下,解决了前人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从而把贫穷的中国变为富强的中国。在国际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变质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不但没有变,而且把她推向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50年代,越南掀起了学习中国革命经验和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抗法战争阶段,重点学习中国的建党和建军理论。在经济恢复和三年计划阶段,侧重借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越南向中国学习,取得了抗法斗争的伟大胜利,在土地改革、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及文化事业方面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学习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时,越南犯了一些教条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理论体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拓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艰辛探索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实奠基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创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找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为此,毛泽东作了将近二十年的探索。其探索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一九五七年夏季以前。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认真研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纠正过去照搬苏联做法的教条主义倾向的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我们自己的做法和设想,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第二个阶段为一九五七年夏季以后直接到一九六五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大体经历了理论准备阶段、全面探索阶段、理论验证阶段和理论创新阶段。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历史性成果主要集中在根据地对敌斗争的重要战略和方法上;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对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条件的认识上,以及从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上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四个阶段,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在“教育的本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等问题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建设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早期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论断,提出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的设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这些探索活动对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建立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历程,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并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不仅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发展阶段,而且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整个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不能被排除在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孕育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形成并获得巩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包括中国为什么和怎样走向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两部分。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战略步骤、改革也是革命、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继承、完善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否认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承继关系,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开辟,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明确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牢牢扎根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还包容、吸收和消化世界上的一切先进事物.她站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巅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她把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她科学分析和总结了别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与发展国际经贸关系、争取外援相结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准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她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成功地转向建设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从不断扩大商品、要素流动开放走向规则、制度性的开放,成功地把中国推向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阶段.它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还把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要经历许多过程,中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建设法治国家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认识到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搞清楚什么是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 论的科学体系。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但仍处在初级阶段。这种过程 与阶段的划分是以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为根据的。这样的分析还认定,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阶段划分、历史轨迹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温这些理论思想,研究和学习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50年代中期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观点。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换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研究、学习和借鉴。 1956年,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不仅是我们党面临的全  相似文献   

19.
【高考展望】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它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开启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先河,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将经历不同发展层次、阶段,阐明了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来使中国社会主义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迈进的真谛和建设起强大社会主义经济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毛泽东的这些认识,为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