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读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及袁珂《山海经校注》,对《山海经》中山川、方国、神人及草木鸟兽虫鱼诸物得名之由来颇感兴趣.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即用力于此.郝懿行之笺疏,对郭注加以诠释、补正,颇多发明;袁珂先生之校注亦提出了一些新解.今参照郭、郝二氏及袁珂先生之说,对《山海经》中诸名之由来试作一番系统的考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各种文献资料表明,《山海经》不存在“古图”,最早为《山海经》配图的是晋代的郭璞。关于《山海经》图的记录均是东晋以后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郭璞以晋代语言注解《山海经》,其中较多同义替换的现象。其语料对于我们研究中古汉语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封闭式地对郭注进行了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地理今释》是晚清《山海经》地理考证重大成果,其历史背景为:《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坚持,近代地理学注入的活力,晚清地理学发展的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一书中,山川、方国、神人及草木鸟兽虫鱼诸物之异名可谓多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与袁珂《山海经校注》堪称博大精深,其中同物异名之考证尤见功力。两书均博采众说,袁氏更是集郭璞、郝懿行、王念孙、汪绂、毕沅、吴承志诸家之大成,考释甚精,本文特采集于下。  相似文献   

6.
就古代《山海经》研究史而言,清人之考据成果最为丰硕。然清代之考据,实由明人奠其基、肇其端。杨慎生当正嘉间,于空疏浮泛的学术氛围中尚博崇实、钩隐抉微,撰成《山海经补注》。作为继郭璞后首部最具影响力的注本,该著以博征精究、求实考据之法,开启明清《山海经》考证训释之风气,并为清代《山海经》考据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7.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研究有年矣。自晋郭璞注《山海经》以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千余年间,《山海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限于浅表层次上,正如袁珂先生所言,“山而在山川古今异同”。现阶段的《山海经》研究,从地理范围上说扩展到世界圈,从内容上说则提出了“信史”说,从研究方法上说则与其他学科开始接轨。以上三方面,则构成了现阶段《山海经》研究的特征和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运用汉字排序字符对《山海经》篇章、段落进行统一的排序编号。《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和西周时期《海内四经》、东周时期《海内经》合辑而成。在数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山海经》一书内容的许多文字、段落都出现了错讹,其中尤以《海内四经》文字、段落的错讹为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山海经》,长期研究《山海经》并出版有多部《山海经》专著的学者,特意撰写了《海内南经校正版》、《海内西经校正版》、《海内东经校正版》。  相似文献   

9.
千古奇书《山海经》,里面到底讲些什么?很难有人说清楚。按照汉代人的观点,《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属“形法家”。“形”者能看清形态的物类,如太阳、月亮、星星之类;“法”即法则,事物的变化规律。打破《隋书·经籍志》以来以《山海经》为“地理类”的传统桎梏,还刘秀校定《山海经》为18篇时的原貌,从地上读到天上去,《山海经》基本是一部“天书”。它以宇宙本体论为框架,在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岁时祭祀的过程中产生神话。再从天上对应到地上,“天人相应”(汉代人的观点),比喻万物众生,形成了“闳诞迂夸”(郭璞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第一个对《山海经》的某些内容感到不解而质疑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天问》中问的问题,不少出自于《山海经》.历史上第一个对《山海经》作出比较合乎实际解释的,是晋代郭璞.以后历代学者都作了不懈的努力,对后人正确理解《山海经》,作了不朽的贡献.虽然如此,但迄今为止,对《山海经》的全部原貌及其本质,仍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存刘向校书叙录,归纳其体例推断刘秀所说的“凡三十二篇”,是合诸本而言,而不是某一版本有三十二篇。从字数统计看,自郭璞注后,《山海经》并无太大散佚。从《山经》的结构,所反映的地理范围,描写陌生生物所用的喻体等三方面,论证《山经》是秦统一后由奉常之太祝完成的国家祀典,最后,列举了《山海经》的几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述了"海内"古地图[1]东南角以西地区的地理情况,本文是《山海经·海内南经》[2]英译文.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是“山海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山海经》图画传承链上的新火苗,为《五藏山经》上古山川名物考察采风图返真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6.
"般擦""般次"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频繁出现。经考证,"般擦""般次"意义相近,一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贡物,二是指出使中原王朝的使节;"般次"始见于唐朝,"般擦"则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候对"般次"的改译,两个词在文献中同时使用是由于回改不完全,实际上指同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内容宏富、奇崛的中国古代文献。郭璞首次为之作了全面、系统的注释训解,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学识,使《山海经》内容更丰富、体例更完备,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地图包括《山经》地图和“海荒经”地图。《山经》地图为山川名物考察图,是调查路线图而非职方图,“海荒经”地图为“全域图”或“四裔图”、“四域图”,似有职方图性质。《山海经》地图图标出自“海荒经”图画,来于实地采风。  相似文献   

19.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清代以前各种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为其作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且以《诗经》为最多,其有引《诗》达一百七十例。我们就《尔雅》郭注引《诗》情况与传世《毛诗》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引自《毛诗》,参照有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郭璞可能引用的是《鲁诗》。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在远古的中国,就流传着地图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是源于禹所铸的九鼎。杨慎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九鼎上的地图就是历史上所言的山海图,而对地图的说明就是《山海经》。他在《山海经补注》中写道:"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日〈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