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繁荣民族背景下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的境况,探讨了学校武术教学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武术的作用,归纳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繁荣民族背景下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的境况,探讨了学校武术教学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武术的作用,归纳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礼仪的价值功能进行梳理,探讨传统武术礼仪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从文化学角度阐述传统武术礼仪的行为文化问题。文章旨在探讨武术礼仪行为文化在武术练习者"习练"过程中的身体感悟、思想教化等方面的影响,来审视与解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礼仪思想。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命名的教学法提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武术动作名称是对武术动作形神统一的写照,对武术动作学习具有积极的提示作用.本文从武术动作名称命名的两种方式入手,分析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与武术动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在武术教学中合理运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的教学提示,以便更加有利于学习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武术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与灵敏度训练对于武术技巧的发挥和表现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身体柔韧性与灵敏度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应的训练方法。身体柔韧性的训练包括拉伸训练、柔软度训练,而身体灵敏度的训练则涵盖反应速度训练、冲刺训练和平衡性练习。这些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武术套路表演的流畅性和精准性,同时提升身体的防御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一种视角,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要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从身体开始。体育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类身体缺陷的自我弥补过程。传统体育教育是一种人类教化自然身体、使身体社会化的教育过程。当代体育教育则是身体被规范化、编码化的"知识身体教育"过程,而且是以"知识身体教育"为主导的活态传承,是一种泛机械化的身体教育。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是发展身体、解放身体。休闲身体教育将取代知识身体教育,它是人类创造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高级生活方式,是人类自我的一种回归,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人类的自我完善与解放。因此可以说体育教育必将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9,(5):69-75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传统与现代谱系,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文化担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力量;自然传承与自觉传承的传统生态谱系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武术文化的"神秘性"与"经验性"指向,致使武术文化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武术流派中的门户之见导致信息交流的闭塞性两个方面。由"生活、职业伦理与制度"三个层构成的现代传承谱系与传统生态谱系交织构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生活的消极境遇影响了武术文化谱系传承走向与价值认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影响着武术文化传承场域空间的构建,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模板";武术传承人的职业伦理为武术文化传承谱系延续提供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文化传承谱系困境的消解之道在于: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引导传承人从传统武术文化实践产品中表达生活理想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保障观念的逻辑认知,促进传统与现代传承谱系的有机融合;突出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代言人"与"解释者"身份,构建富有创新力量的传承结构谱系。  相似文献   

8.
"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流"久盛不衰说明了什么?是我国流行文化市场的空虚,还是体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文章以中国传统武术为例,从韩文化跆拳道项目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以及学校武术教育的角度,反思了传统武术的消退与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当前武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从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应该是国际体育民族化和民族体育国际化。当代武术运动发展应加强其教育传承,促进武术运动的本土化教育,并把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体育国际化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架起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相联系的中间桥梁,促进传统武术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承。  相似文献   

10.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不仅象征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延续师徒传承、鼓励民间组织传承、规范学校教育传承、推动产业发展传承等传统武术传承模式,并提出应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为中华武术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从身体哲学视角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身体哲学角度来看,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这是人的本源。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因为武术的产生首先满足的是个体身体的需要。武术的博大精深也从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形神统一与身心合一是武术修炼的哲学基础。武术现代化、国际化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全世界人类身体的不同,武术改革最终要直面的是身体的不同,武术最终是要回归于身体,因为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永恒终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化危机中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也是传统文化"自我保护、自我创新"的内在诉求.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注重传统武术传承的"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真实、全面、活态地保存并延续传统武术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并要防范"伪传统武术".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武术负载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和人文精神,折射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对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迫在眉睫。本文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大众武术规范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化以及国际化角度来剖析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换,为武术的可持续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传承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异化,主要表现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血缘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根基,其他方式均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因势异化.宗族、宗法制度下的人伦道德贯穿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临传统武术日益消亡的今天,加大武术师徒传承,才有可能使这种身体化的技艺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活的记忆和赖以追寻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身功能的退化和竞技武术的冲击,被誉为瑰宝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这种态势影响了中华武术精华的传承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章试图探寻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策略,弘扬传统武术的内在精髓,以求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练"筋"是中国武术最具特点和根本有别于西方搏击术的身体训练范畴,阐明"筋"的内涵,能够见微知著地发显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以中国哲学的体象论为方法论,提出:传统武术的元身体范畴"筋"并非单纯解剖学意义上的组织器官,而是吸收了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整体化的身体意象后形成的范畴。其具备解剖学的实体意义,是武术劲力之"原象",是技击能力和生命力的"藏显之象",是联系人身体、强化生命的"流通之意象"。"筋"与中华武术的其它元范畴"气""丹田""劲"等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辩证一体关系。易筋不仅强技,更能清虚其内、轻松其体,继而促进神气运用,使身体圆活无滞,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化无之道。因此,武术由技入道的身体修习过程本质上即为"易筋之事"。  相似文献   

18.
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责任与使命,对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出武术文化内涵淡化、教育功能弱化、教育地位边缘化以及教育内容标准化等瓶颈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对学校教育对武术文化的选择性、武术教育时空的有限性、武术教育传承主体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武术教育的迟效性等症结问题进行学理分析。最后,在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提升武术文化价值意蕴,重构武术教育体系;整合传统武术文化精髓,更新武术教育内容;把握传统武术转型特点,构建长效教育机制;完善学校武术教育文化政策,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有效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传统武术代际传承困境已从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途径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较少从个体应对“代际关系”危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把愈发严重的代际断裂问题放置到宏观社会模式变迁中予以思考。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代际关系的“三喻文化”理论分析框架下,对以张功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传承人在面对社会模式变迁时习武传武的主体性应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变迁,张功良等老一辈民间武术家会相应地做出自我调适,以使习武传武的外显形式更契合时代的需求。但由于传统武术前喻式内核依然较难发生改变,使得武术内核与武术传承在当代并喻、后喻文化模式下的代际关系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之间形成了代际滞差,进而导致武术代际与社会代际之间的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教育人类学视域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探寻武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彰显武术教育的人文性,强化文化战略意识,努力开发武术文化教育资源等理念的更新已刻不容缓。完善教育体系,实现传统武术大众化,以人为本,重新定位传统武术教学目标,优化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亦成为传统武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