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承志是新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通过对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中精神阵地的构筑和文学表现手法的相应变化,以及小说《心灵史》后散文随笔的创作动因、内容和形式的析论,一方面肯定了张承志在思想上技巧上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一方面也分析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和社会认同的可能性。由于精神追求的偏执,导致了张承志创作思想的狭隘和文学艺术评价的偏激。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是一位创作丰盛、建树卓著且有很大潜力的作家,他创作了不少短篇精品、中篇佳构,如今又将《金牧场》这部长篇巨制奉献给广大读者,由此。我看到了张承志小说的艺术世界是何等的宽广博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对比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张承志《北方的河》创作个性的不同特点。可知这两部优秀的知青小说,奠定了史铁生作为时代的深思者和张承志作为时代的呐喊者的创作基调,并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位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与真理,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内蒙古草原则是承载他乌托邦之梦的第一块大陆。《黑骏马》通过对母亲对草原的礼赞,让我们理解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草原母亲的博大胸襟和守护自己精神家园的顽强毅力,而这也是张承志面对失落的现代文明后的精神皈依。本文将从母亲的角度分析草原女性形象,理解张承志对草原母亲的崇拜热爱。  相似文献   

8.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和北村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性作家,其创作最大偏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神本”的关系,创作上呈现出以“神”而不是以“人”为本位思考问题的趋向。根源主要是作家难以平衡“人类爱”、“现实恨”与“宗教爱”的情感逻辑转换关系,结果导致创作过程中人学的缺失、叙事的反现实品质乃至病态的宗教浪漫主义特征等不良倾向。张承志和北村的失败,对当代中国作家处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有重要的警诫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的创作,在新时期的文坛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新时期大量沉醉于客观写实的作家相比,他显得是那样的强悍、孤独、深沉而又不乏空灵和潇洒,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探求,对人生哲理的渺远思索,对生活信仰的宗教般的虔诚,这种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这种英雄般的气魄令我们为之折服,张承志堪称是中国当今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  相似文献   

11.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要探讨张承志创作世界的秘密,必须从分析他作为一名特殊的人——作者的人格结构、精神结构入手,从而挖掘出他成为众多作家中“这一个”的深层原因;本文借助西方心理分析学及精神分析学对艺术家、作品的分析方法,抵达张承志的意识深处。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 ,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殊异性 ;其创作主体以人自身理想为准绳 ,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排它性 ;随着他疾丑扬美的理想及螺旋递进的人生观的不断成熟 ,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整体性及其指向性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早期创作的知青小说中,主体“我”和“草原——母亲”情感的确立是在艰苦和漫长的探寻中完成的,其间的变化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在创作中执著地恪守“为人民”的原则,努力寻找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从而成就了他的真诚、痛苦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性质.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其理论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在当今后殖民主义视野下审视张承志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他的散文执着地书写人民,展现民间的真善美,解构西方眼中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对抗新殖民主义,批判中国的智识阶层,追求自由、和平与民主.同时,他积极倡导构建文明自身的主体性,探索文明内部的发言方式.这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下,是可贵的.只是,在张承志努力追求的路上,有种不被理解的悲哀,因而他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殊异性;其创作主体以人自身理想为准绳,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排它性;随着他疾丑扬美的理想及螺旋递进的人生观的不断成熟,表现为其作品的意象群落的整体性及其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