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中原移民。本文主要探讨秦汉移民江南的几种形式,以及大量移民的进入对江南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由于移民流入江南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致使秦汉江南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从而影响江南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也不宜过高评价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发展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正>以往学者对客家族群及其文化形成的解释,主要是从移民史的角度,认为正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才给赣闽粤客家地区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于是这些学者十分强调移民人口的身份结构和文化素质,他们以族谱记载为主要资料,提出客家先民大多是来自北方中原的望族,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论点。学者的这种做法,应该是受到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客家族源争论的影响。在客家族源的问题上,"客家汉族论"(即认为客家人是来自北方中原的  相似文献   

6.
移民是生产技术和化的载体。历史到钦州湾地区的移民以政府组织的政治怀和军事性的移民为主,以自发的无序移民为辅,因经济原因而迁来的自由移民到明清之后逐步成为主流。移民的到来,传播中原先进化、加快钦州湾区的开发、促进民族融合,使钦州湾地区逐步跟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步伐,并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广东民系特征同时带有壮族等民族色彩的居民格局,呈现多姿多彩的地方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韦浩明 《红领巾》2005,(2):42-45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6):108-112
古代甘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栖息的热土,同时也是从中原地区汉族移民边疆地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秦朝到元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级阶层的汉族移民通过多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地区,为甘肃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原王朝边疆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甘肃地区汉族移民呈现出持续性、不巩固性、类型来源的多样性和强制性与自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朝江南地区属于九夷、吴越等族群统治区域,在封疆和征战中,江南被不同文化所左右.中原是周文明的发源地,周代遗存中原地区众多.南方离周文化辐射圈稍远,所以遗存没有中原那么丰富.南方地区拥有的大量土墩墓群,时代与周王朝兴衰吻合,而且随葬品颇多,因此是研究周代中原与南方关系极为重要的资源.土墩墓几乎集中在水土肥美的江南和丘陵起伏的皖南地区.江南地区乃吴越文化腹地,自然受其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皖南地区土墩墓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并且内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07,(12):F0004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居住在广西地区的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支系。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增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百越的青铜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秦汉时期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15.
移民是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载体。历代到钦州湾地区的移民以政府组织的政治性和军事性的移民为主 ,以自发的无序移民为辅 ,因经济原因而迁来的自由移民到明清之后逐步成为主流。移民的到来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加快钦州湾区的开发、促进民族融合 ,使钦州湾地区逐步跟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步伐 ,并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广东民系特征同时带有壮族等民族色彩的居民格局 ,呈现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嘉靖宁夏新志》是明代宁夏地方志书中的一部。它对明代宁夏社会情形记载颇为详细:其风俗既有原居民强悍粗犷的一面,也有新移民崇尚文教的另一面;其居民以移民为主,尤其有大量江南移民;其宗教主要是佛教,但也有伊斯兰教;教育方面,地方政府鼓励兴办学校和科举;其商业的军事色彩非常典型。  相似文献   

17.
费涛 《考试周刊》2014,(2):20-20
<正>京口、晋陵地区在六朝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系东晋时期晋陵郡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及无锡市的一部分。该地区在东晋南朝之前的开发水平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晋永嘉之乱后,大量移民为了逃避中原的战乱而聚集在此地,极大地改变了京口、晋陵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推动了京口、晋陵地区的发展。本文仅就永嘉南渡后北方移民对京口、晋陵地区的开发及其影响做初步探索。一、缓解南迁移民与江南土著居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民俗音乐的流向与发展,与中原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古代的横吹、骑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流向民间,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音乐。民间鼓乐艺术在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占  相似文献   

19.
[引言]何谓“高考移民”?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出于高考的需要而迁移户籍的人员。他们将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迁往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市。高考移民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呈逐年递增趋势,一发不可收拾。其流向,一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山西、海南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高考移民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非政策性移民,通过民间中介(俗称“蛇头”),投亲靠友、拉关系走后门等手段,设立假户口或空挂户,二是政策性移民,也叫投资移民,即各地政府部门为…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文言志人笔记小说集,所记者大多为上层人物(主要是士大夫的言行),较直接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 潮汕方言的形成,受中原古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不少。晋太康年间,中原地区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接着又是长达百年之久的“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晋朝的一些大家贵族、中原地区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