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进行目击式采访。谈起这个问题,可用原苏联名记者莎吉娘一句话来回答:“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得更具体:“如果我是个大学校长,我就要设置一门必修课‘怎样利用你的眼睛’。”从上述外国记者和作家的论述中可以说明,用好目击式采访的关键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偏偏不会用眼睛。十八  相似文献   

2.
提倡隐性采访刚子去年4月上旬,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先后登了记者乔装打扮、采访成都火车北站附近一家录相厅的报道,它通过记者亲自经历,向读者揭示了一伙人利用女色作案的情况。在这之前,上海新民晚报也登过该报三记者以同样办法写出《夜闯KTV》的现场通讯,更为生...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采访浅说》共有5个部分,限于篇幅分上下两次刊登,本期登载前3部分,剩余的2部分:《记者采访是主持人采访的前提》和《主持人采访的局限性》下期刊登。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5.
刘峰 《视听界》2002,(6):83-83
我有个习惯,每天都要买好几份报纸。很快发现,其实买一份也就够了。虽说现在报纸很多,又是晚报又是晨报的,但可看的内容大同小异,常常是相同的那样几条消息,甚至连标题都只字不差,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不由得就想,干嘛要花钱买那么多报纸呢,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有时候也能看到“独家新闻”。比如几家报纸都登了同一个消息,有的不以此为满足,又多了一个或几个电话,不论电话是  相似文献   

6.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7.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者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者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8.
文贵创新,标题亦然。自80年代新闻改革以来,我国报纸上的标题有很大改进和突破,出现了不少精品。在编辑队伍中,有不少人勤于思考,善于变化,他们制作的标题,给读者以新的意境、新的风格、新的感觉。现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间一家专业报一版刊载的《四分钟的竞价》(以下简称《价》文),以其醒目的“现场目击记”刊头吸引着我,读后回味细品之时,便产生许多想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是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相比,广播、电视传播迅速占时效优势;但它们传播的内容稍纵即逝,不易选择、保存和查找。可以自由选择并易于保存和查找便成为报纸的优势。另一方面,广播可以再现音响,电视可以再现动态画面、视听结合,它们二者尤其是电视。可以  相似文献   

10.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我们梦寐以求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当时我正在河南大学读文史系,谁也不愿再过“读死书,读书死”的日子,便离开学校,参加抗日救亡的工作。我是学文的,手里的武器,只有一只笔。我决心从事新闻工作,为抗日宣传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恰好当时郑州创办了一份《大刚报》,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我便前往报名投考。总编辑刘人熙看看我发表过的一些作品,和我交谈了一下对抗战的看法,便录用我到编辑部工作。我先做内勤,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间一家专业报一版刊载的《四分钟的竞价》(以下简称《价》文),以其醒目的“现场目击记”刊头吸引着我,读后回味细品之时,便产生许多想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是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相比,广播、电视传播迅速占时效优势;但它们传播的内容稍纵即逝.不易选择、保存和查找。可以自由选择并易于保存和查找便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12.
一定的主题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有什么样的题材就有什么样的主题。如果题材选择得不好,先天不足,那怎么能提炼出一个好主题?没有一个好主题,又怎么能有一个很好的选择材料的依据? 基于这种认识,我主张采访同选材相结合。在谈这个问题时,先说题材的选择,后说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14.
所谓“工”字形采访,就是以“工”字的笔画形体为程序,对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一种“探掘式采访”。事实表层的材料(多系现状成果等),如同“工”字的一横笔,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掌握这类材料是深入采访的起点.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实际上“露天矿”很少,越是本质的东西越掩埋在下面.这就需要写好“工”字的一竖笔,深入去挖掘、去钻探。由平面收集改为立体采集.也就是说,要在了解事实表层情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前,哈尔滨市一个市直单位带了27个书包到郊县慰问农村贫困学生。关心贫困学生,在节前给他们以温暖,这自然应该报道,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便跟着去了。哈尔滨日报一位女记者不愿“随大流”,而是“沉”下去找新闻角度。她先独自去了村里,然后又跟那些受赠的孩子一起走了30里路到乡里去迎接慰问团。孩子们连冻带饿,一直等到中午才迎来了慰问团,接受了27个书包,而乡里却为慰问团摆了三桌酒席。对这样的“慰问”,这位记者感慨良多,写了篇题为《迎接书包的农村娃冻了一上午》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报纸争相转载。 读者十分…  相似文献   

16.
稿件的主题,即稿件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记者写稿,总是先要提炼稿件主题,然后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进行表达等一系列问题上,由主题来“指挥”。 从整体上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稿件的主题应是对所报道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准确反映。因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相似文献   

17.
采访是记者基本的实践活动,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深入”的第一种境界——县人身入,是采访题中应有之义。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车间工地,田野地头,军营阵地,商贸市场,市井乡间是出新闻的地方。新闻界前辈历来把“身入”生活看成是记者事业生命攸关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好记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什么时候离开了,记者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也就是说:你想干新闻,最起码要“身入”生活,否则,你就不配当记者。为什么新闻前辈把“身入”生活…  相似文献   

18.
发现新闻之后,什么时候进行采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需要掌握好的一道“入门”工序,即采访时机。所谓采访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于采访活动的客观条件。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时机选好选准了,不仅为采访工作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采访工作的最大收获。反之,时机选择不当或  相似文献   

19.
20.
今年春节后第一天上班时,我们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八名记者,采访了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的部分县级以上机关节后第一天的工作情况。在当天晚上的《乌鲁木齐节目》时间里,我们以记者汇报录音的方式,向全市播发了这则目击式报道,在群众中、在新闻界都激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同一时间内,围绕同一个主题(或题材),派出若干记者在不同单位或地区进行采访,再同时发表,这种报道方式,近两年经济日报、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