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里,全面阐述了数感的含义,指明了数感培养的方向与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把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位。一、观察历史上许多数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2.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3.
陈爱凤 《河北教育》2003,(12):3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满堂灌”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一问一答”、“教师和优秀生唱戏”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回文数》,受益匪浅。 在学生已了解了回文数的概念后(像11、22、121、4004等数,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读都一样的数),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年、月、日”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劳动与生活实践,“发现”自然规律而“发明”的知识,历法的调整、变化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课堂中可以“浓缩”历史,让学生不走“发现”之路,而经历“发明”过程,即教学思路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年历中的事实性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明”年历,成为规定性知识的“再创造”者。具体地,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已知,促进学生生发疑问,驱动学习;播放“三球转动”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年、月、日的科学本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推理,认识闰、平年和大、小月,创生年历。  相似文献   

5.
【案例前的思考】◆课堂上怎样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估数活动?◆估数活动对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背景介绍】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数豆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课前我一直在犹豫:现在的孩子很聪明,100以内数的读、写、数都没有问题,还有没有必要用一节课来数豆子呢?我又想:以前的统编教材中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验教材中安排“数豆子”,肯定有“数”的必要。课…  相似文献   

6.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标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数感”?怎样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浅谈本人的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的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致性”的理论发现“2、3、5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存在不能做到“通性”且“通法”的问题。对此,教师应从知识的结构化、教学目标、判断方法“、教—学—评”一致性等维度设计和组织“2、3、5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年、月、日"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里"常见的量"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发展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计算的元素并让学生算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0.
《求近似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以及近似数后进行教学的。学生要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和“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从而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1.
田启洪 《贵州教育》2011,(22):47-47
前段时间,受学校安排,我上了一节“年、月、日”(第一课时)观摩课。“年、月、日”是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节的内容。教材编排上,先根据国庆节等有意义的日子引入将要认识的年、月、日这个时间单位,接着通过对2003年这一平年年历的观察,认识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拳头儿歌帮助学生记住每月的天数,最后通过“做一做”观察今年的年历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感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数感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概念,形成数学运算技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中有关数感的要求,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在数概念教学与数的运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3.
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数感”这一概念,一些学者对数感的含义作了探讨,认为数感是“感知”、“观念”、“知识,,等.其实,“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数感发展的关键期是低学段.数感的教学需要实际背景的支持,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数感的培养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标准》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活动设计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内容。“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即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  相似文献   

16.
余能强 《辽宁教育》2007,(1):105-107
内容分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时、分、秒”(三年级上册)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一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三是通过国庆节等有意义日子的导入,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2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 ,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 ,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 ,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 ,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 ,最后是算出平年、闰…  相似文献   

18.
严程燕 《云南教育》2000,(21):41-4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一位小数”又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知识。因此 ,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正确含义 ,是教学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主动探求新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采取了演示、操作、对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感知、认识、理解 ,愉快地获取新知。   一、直观演示 ,感知一位小数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学生第一次接触虽有一定困难 ,但“九义”教材是以学生学过的十进分数来认识小…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_『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宴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存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20.
《近似数》是四年级(上册)《认数》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万、整亿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亿级和万级的数,以及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安排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或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这样的安排符合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