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教孩子们写作文和自己写文章一样,不拘一格。 我教他们“写人”的时候,首先找来一大堆人物漫画,孩子们看了,乐不可支。他们说:“这些漫画太好玩了!你瞧,马季的脸像一个倒着的三角杯,冯巩像一条摇摇欲坠的竹节虫,潘长江龇牙咧嘴,把一根卷尺拼命往上拉,试图让自己的个子再高出几厘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仰视孩子     
“顽皮”“无知”“贪玩”“不听话”……不知有多少词汇在描述着人之初的孩子。成人总觉得孩子需要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诲,去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成人是理智的,有经验的,而孩子永远是教会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地理解孩子,透视他们,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八年前从职业中学调回县城教幼儿园,别人也曾告诉我,孩子懂什么,还不好教。我也自以为大材小用,可一次在课堂上孩子们促使我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像什么?成人能有几个答案?可孩子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奇:像小草;象大山;像唐僧的帽子…  相似文献   

3.
刘金花 《班主任》2014,(7):23-23
正剐接一年级班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几乎什么事都不会做,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教了好多次,他们还是做不好。于是我便开始"包办",很多该孩子做的事情我都取而代之:孩子们名字写得太难看,我亲自给他们写;学校组织大扫除,我总是冲在最前面;尤其是像出黑板报这种关乎班级面子的事情,我更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看着那工整的名字,干净的教室,鲜艳的流动红旗……我心中也曾高兴  相似文献   

4.
寓教于乐     
玩彩棒孩子们喜欢舞枪弄棍,我的教棒常常成为众矢之的,你抢我夺,甚至惹出种种麻烦来。孩子好动不是缺点,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为此我想办法为孩子们整理了几十根棒,把他们擦得光光的,棒上卷上纸成了彩棒,然后指导他们用棒做游戏。什么种西瓜啦,送公粮啦,开船啦,打仗啦,造房子啦。孩子们说把棒举起来像锄头,挑在肩上像扁担,端在怀里像冲锋枪,握在手里是利剑,两腿跨上当马骑,开起船来是划浆,小小的彩棒丰富了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在美国教中文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带过美国小朋友两次的中文夏令营,每年暑期那五周我都处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但回顾旧照,看着稚嫩的天使般的笑脸,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感动。中文课里的苦在美国教汉语的一年时间里,也曾有过许多"痛"。一是因为上课时间非常紧凑和密集,五周时间,每天先带小朋友做中国第八套广播体操,然后就是在教室里等候大小孩子们来上课,每天五节课,第周二十五节,和我平日教大学生一周八节课的课量相比,简直是天上人间的差距。二是上课形式必须多样化,不然直率的美国孩子们可不像中国的乖孩子们,他们会直接双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喜欢这门课"。比如第一年刚  相似文献   

6.
正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听了几节体育课,课堂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体育教师的示范性,他们每讲解一个技术要领,都将事必躬亲地进行示范,因此,孩子们学得也是兴致盎然。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的一节语文课上,我也成了一名"体育教师",像体育教师一样教起了语文……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2006,(9):47-48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特别喜欢看漫画。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画书来看,常常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漫画也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孩子们。它夸张的手法、幽默大胆的想像、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正符合孩子们阅读和欣赏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漫画欣赏这一新的教育内容,将美术欣赏与语言讲述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引导幼儿从艺术的领域去欣赏漫画,从语言的领域去读懂漫画,使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像。  相似文献   

8.
意外的收获     
教学一得今天的区域活动,我教小朋友做彩泥———小牛。我示范一步,孩子们学一步,我刚捏好,孩子们也捏好了。我惊奇地发现,升入大班以后,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我却还以过去的老眼光看他们,用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来教他们。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自己教自己呢?于是我把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发一本做泥工的书,让他们自己选定题目,互相商量着捏。不久,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他们的作品来让我看,啊!真是不看不知道,收获真不小啊!什么小牛、小马、小猪、生日蛋糕、花朵、水饺、面包、金箍棒……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不住地称赞…  相似文献   

9.
正开学初,我校幼儿园中班李老师由于身体原因,需在家静养,我临时接替她的工作。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教学的我,初看这35个小脑瓜儿,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这完全不像自己之前所教的孩子,他们简直就是一群"小野马",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一时可真急坏了我。但回头想想,自己刚刚接手这个班,孩子们对我有陌生感在所难免,何况他们还小,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约束意识,不按常理做事也情有可原,但我想只要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们一定  相似文献   

10.
曹少林 《快乐阅读》2012,(27):115-116
孩子们离开幼儿园,来到小学,他们成为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知道小学生都要学一门课,课的名字叫"语文",语文老师教他们听,教他们说,教他们读,教他们写,这样的课一上就要上十几年,孩子们对语文课钟情于否,一年级是关键,一年级的孩子能对语文课"一见钟情""一见倾心"吗?语文课的魅力究竟在哪?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一、在班级管理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首先,从班级的布置上,就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年龄特点,设立"我们的图书角"帮助孩子们有选择性的开展阅读活动;设立"多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的各种作品:手工,泥塑,漫画,各种奖状等等,只要是孩子们引以为荣的,想展示出来的,都在这里得到展示,交流。为孩子们的个性张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在班级日常管理上,我立足于尊重、赞赏、引导。我对于学生采用友爱、赞赏的支持态度,做他们  相似文献   

12.
听说有一位教美术的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得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  相似文献   

13.
积攒温暖     
儿童福利院里,一个年轻女孩正带着十几个小孩子做游戏,孩子们似乎在向她报告什么,这个说昨天阿姨亲他了,那个说收到了一位小朋友送她的画。我问她:"你们在玩什么?"她微笑着说:"我在教孩子们积攒温暖。""积攒温暖?"我很奇怪。女孩说:"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抛弃,就是小小年纪成了孤儿,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冬天一样,他们得到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我想教会他们积攒温暖,如果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的温暖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然后就不会觉得冷了。"女孩的话让我颇为感动。慢慢地,我知道了女孩自己的故事。她是个私生女,没有人知道她的父亲是谁,母亲在生下她后,把她丢给外公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成才之路》2014,(2):61-61
正一次同学聚会,好友问我:"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你后悔吗?每天和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的吵闹声、哭叫声。还要给他们喂饭,帮他们上厕所,你不觉得自己就像个保姆吗?"我说:"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光荣,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很幸运。作为一个班主任,尽管每天孩子们总有调解不完的  相似文献   

15.
闲暇中,又翻出"史奴比"的漫画看起来。它只能博得我会心一笑,并不像其他漫画令我捧腹,但我总是拿得起放不下。那一个个个性十足的人物,像活了似的,充斥着我的头脑:露西的喊叫,史奴比的思想泡泡……他们在虚构的花生村活得分外真实,因为,在花生村有信仰--莱纳斯的"南瓜大王";花生村有友谊--棒球队的组织;花生村有两小无猜;  相似文献   

16.
<正>"老师,你又输了!"课堂上,跟孩子们比赛读英语课文,结果我又一次"输"给了孩子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在兼职教英语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读英语课文往往很慢,而且磕磕巴巴的。很显然,这样读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意思。为了让他们能流畅地读英语课文,我常常跟他们比赛。怎么比呢?比读完同一篇英语课文的时间长短,在发音清晰可辨的前提下,用时短的一方赢,反之则输。  相似文献   

17.
钟丽 《班主任》2011,(11):63-64
上学期,因为工作需要,学校临时安排我教小学一年级英语,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从教8年来,我一直教中学英语,习惯了与一帮"成熟的"大孩子打交道,面对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朋友,我真有点儿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不过,幸运的是,与我搭班的班主任曾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很有经验。她经常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很快乐,家长们很放心,也让身为同  相似文献   

18.
我发现:无论是集体教学活动中还是观看动画片,班上总有一部分孩子或趴在桌子上,或倚靠在椅背上,很少有正襟危坐的时候,反复提醒也难以奏效。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我出示了一张骆驼的图片,从他们的窃窃私语中我听到了"好难看"的评价。我便暂停了教学,问他们:"你们觉得哪里不好看?"孩子们回答道:"骆驼的背像山一样,一点也不直不挺。"我计上心来,认真地对他们说:"孩子们,如果你们不挺直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许海琴 《班主任》2020,(5):28-29
于永正老师说过:"我精心设计的课,很少有让学生记住的,让他们难忘的,竟然是故事。故事更多地是让孩子们从中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它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起着很好的示范和启蒙作用,它教会孩子们求真、向善、尚美。"我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班主任,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棒的"故事姐姐"。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上,我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准备教孩子们学唱旋律。不经意间,我发现孩子们在偷偷地看我,脸上划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开始时我并未在意,可这样持续一分钟后,我反倒有些不自在了。难道是我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