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是由"知"字引申而出的后起字。智在中国古代也有德性的内涵。"知"在帛书《老子》中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其中既有否定意义的用法,也有肯定意义的用法。"智德"作为老子思想中下德状态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主导德性,是具有本体论意味的。老子智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主要体现于谦虚谨慎、知足处静、灵活变通、勤奋乐观等方面。老子智德观反映了先秦文化中智慧与道德密不可分的特点,启示当今时代在重视底线伦理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底线伦理本身的有限性给予足够的认识。谦逊等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所言之信既包含了先验世界本体论意义上的忠信,也包含了经验世界的交往意义上的诚信。信德以同一性为特征,具备对仁义礼智四德的整合性功能以及带动提升的超越性功能。老子信德观指向的人格气质修养需要重视尊道贵德的忠信,在日常生活中从诚信开始积淀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由此将收获希望和踏实感。老子的信德观启示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需要重视培育信德土壤,加强制度信用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信德与智慧相结合,导人以正信而不是迷信和盲信。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确定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由被动的“注入式”教学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教学”,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人”的权利,“人”的需求,我们应该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把教学看作学生自身“内化”、“发展”、“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5.
曾秀兰 《高教探索》2012,(5):113-116
制度与德育的关系如何?制度对德育有何价值?概括来说,制度是德育的重要环境、制度有道德教化价值;制度可以减少德育的"搭便车"行为、制度有助于降低德育的"交易费用";制度引导人性向善、制度能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7.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张占芬 《中国德育》2004,(8):33-33,43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应从教师做起,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转化为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互动中推进教育。  相似文献   

9.
学生观是教师认识学生的观点和评价学生的标准 ,也是教师认识学生和评价学生的思想方法。学生观的核心是教师调节与学生之间道德关系的思想基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首先要转变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 ,因为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热爱学生的重要因素。一、更新观念 ,以人为本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代化教育的今天 ,人为的将学生成绩分门别类 ,通过测试摸底排队的做法 ,仍司空见惯 ,也就是说缺少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教学双方的人格平等。但在教学实践中 ,常见一些错误做法 :教师垄断…  相似文献   

10.
樊颖老师上的这节《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应该说课堂教学设计是精心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这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活动状况中看到。不管是上课之初学生介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环节,还是深入阅读交流的环节,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注,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突破。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在雕刻一座少女像时竟钟情于这位少女,后来他的痴情感动神灵,这尊塑像变成真人,与他结为伴侣。一旦付出真情,定会得到对方真情的回报。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奇的结果呢 ? 因为教师一旦根据学生的各种因素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分组、强化、提问等,影响被期望的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期望,最后表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行动中,从而获得成功,而这成功反过来又强化了教师的期望,形成了教师期…  相似文献   

14.
苏亚军 《生活教育》2014,(11):22-26
学习陶行知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学习陶行知的一些具体做法,更重要的却是从理念的层面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学生观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的基本理念之一。陶行知认为: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是现在的主人、时代的创造者。学生是"人中人",也是"创造之人"。学生的职务是学做真善美合一的"真人"。  相似文献   

15.
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在价值观念变革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撞击、冲突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应当以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发展完善的要求为依据,解决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价值主体取向、价值目标取向及内容取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一贯重视并积极倡导师德修养,主张教师要热爱祖国,献身教育;要敬业爱教,终身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等。陶行知师德观对当代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生观包括:1.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人心“白板说”(Tabulerasa);2.洛克看到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提出了“儿童究竟是儿童”的主张;3.儿童应从家长的“臣仆”逐渐成为“朋友”;4.“儿童是具有理性的动物”;5.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6.儿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洛克的学生观是卢梭所以能够成为儿童的发现者的教育史前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需要,它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论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分析德育时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从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社会关系方面阐述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教师工作所面对的是一个个进入21世纪的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人",怎样认识和对待这样的"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