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2.
于淼 《文学教育(上)》2014,(19):145-145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叙事人称,人物,诗意等方面的解读入手,了解文本内隐藏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三姑娘是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主人公,以前许多读琢学史家认为她是一个单纯、孝顺、而且还有点脱俗的女孩,本运用读反应批评应方法对本进行解读,认为三姑娘的性格在父亲去世前后生了极大程度的断裂,父亲的死使三姑娘迅速地成熟了,他出嫁前为死去的父亲看守着母亲,当地不能继续做下去的时候则在情感上与母亲成了永久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陈军 《学语文》2023,(4):29-32
所谓“今读”,就是用“古典”来促进当代青少年“今天成长”的读,从而满足他们形成现代意识,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人生需要。以学习《离骚》为例,应引导学生认识屈原独立思考、忠于自身权利的卓越形象。具体途径是,在长句学习中,体会内涵的逻辑美;在内涵品味中,发现屈原的人格美;在人格宇宙深处,去追求汉语表达的自由美。  相似文献   

6.
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和他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  相似文献   

7.
废名既承袭中国古典文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手法,中西相融的审美观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特质。在他早期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诗意美和哀愁美为基底,探求着生与死的禅意境界之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具异彩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9.
狄更斯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大卫·科坡菲尔》中塑造了两个突出的女性形象朵拉和艾妮斯,并详细描绘了大卫与两个女人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关系,而是体现了大卫以及作者本人心中对女性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理想。作者试图描绘一幅完美女性的图画,她要结合“仙女”朵拉和“天使”艾妮斯两者的优点:既是漂亮的洋娃娃,又是贤淑的管家;既是妻子,又是姐妹;是仙女与美好天使的结合,是外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废名的成名作,《竹林的故事》受到过许多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的关注。《竹林的故事》在"美"的外衣之下掩藏着深深的"哀"的情感,这些"美"与"哀"的表达,是废名自然的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曹文轩在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一直关注美感,倾心雅致,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描写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本文通过对曹文轩和废名小说的美学理念及小说中意象的解读,探讨曹文轩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的传承及小说的诗性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来自乡野、喝兽奶长大的顺溜,在新四军的阵营中、在炮火的洗礼下逐渐向一个成熟的军人走近,军纪和命令既有对他行为与情感的规约,也有让他挥洒性灵的时刻。部队的生活经历既让他加强了对军纪的认识,也加重了他的情感砝码。顺溜始终穿梭游走在规约和性灵织就的网格中,在左冲右突后,最终从规约和性灵的交融穿梭中挣脱出来,让性灵之花得以绽放。尽管他的军人生命时段只能是短暂的,但其艺术形象却是不朽的。小说作者留给我们的这一深沉思索是改编后的电视剧所匮乏的。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小说创作对中外文学有广泛而又具体的借鉴。就黄昏意象来说,它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也明显带着希腊女诗人萨福《黄昏》的影子;而从《竹林的故事》和《桥·窗》两部作品来看,则直接借鉴了波特莱尔的散文诗《窗》。  相似文献   

15.
废名小说独特的文体价值在于"文章之美",他的文本语言灵活多样,变化出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莫须有先生传》就是一个很好体现,主要有古典诗词的现代化、语法的陌生化、原始的方言词语、多种语言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6.
作家白桦的《蓝铃姑娘》通过蓝铃姑娘一人饰演白昼为残酷、喜怒无常的部落头人,夜晚则回复温顺如羔羊的女儿身的两个角色的从表现题材到创作技巧的创新,将人性中两个矛盾对立面(善或恶)的其中一面独立出来,外化为另一个人(或其他形式的存在物),使一个人分裂为两个具有不同品性、乍分乍合的人,借助于分离出来的人与原来的本体之间的斗争及融合,更好地表现和诠释人性中善恶两面的冲突和搏斗。在人性善恶斗争的结局处理上,取消了善恶之间的绝对界限,超越了传统文学对假恶丑的理想主义抨击和对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褒扬。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对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的现有评论,试图从叙述学角度进行文本重读,梳理评论分歧所由。笔者认为该小说的视角越界没有改变限知视角,作者执著于感知这世界表象,试图展示人生被遮蔽而非透明的立体空间,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复杂或曰或然。  相似文献   

18.
郑红 《海外英语》2010,(4):50-51
托马斯·哈代是位举世公认的跨世纪文坛巨人。他既是英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又是英国20世纪的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尽管哈代最初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界文坛,他的挚爱却是诗歌而不是小说。  相似文献   

19.
聚焦理论是西方叙事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据此来分析《三言》以期解析出传统话本小说在叙事聚焦方面的某些特点。由于话本小说采用了模拟书场的格局,对书场效果的刻意追求,强调功利的价值取向。使其在叙述声音方面选择了固定的全知叙述者,在叙事眼光上选择了“环形”聚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避雨》节选自李准的短篇小说《耕云记》开头。作品反映的是五十年代末农民办气象的事,主人公肖淑英(即文中的“姑娘”)是人民在新时代向自然斗争中所出现的一个新人。节选部分可分为三段:—、写草棚避雨的奇遇;二、写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