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加坡母子同行项目是2000年6月30号以后,新加坡政府对于到新加坡留学学生的母亲实施的新的政策,即陪读的母亲可以申请工作许可,在新加坡合法工作。学生获得的是学生签证,母亲是陪读签证。母亲可以获得签证的条件是申请留学的学生6-16周岁,学生在新加坡政府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先生说:“父母的爱如天降甘霖,霈然而莫之能御。” 新加坡的陪读妈妈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艰辛编织着孩子的美好前程。这些母亲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记述的,在这里,我们采访了其中的一位陪读妈妈。她向您讲述了她在新加坡生活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3.
《海外求学》2004,(14):47-47
陪读妈妈,一个近期在新加坡曾引起争议的名词。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林佩碧近日采访了几位陪读妈妈,她们在新加坡陪孩子读书期间,虽然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却不愿白白浪费这段时间,都选择了自我进修,攻读高经文凭,以期今后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花园般美丽的城市,世界一流的治安环境,英汉双语教育,17岁以下学生妈妈可办理签证陪读并申请工作。面对如此多的诱人之处,近年来中国小留学生潮水般纷纷涌进新加坡。同时,1万多名“陪读妈妈”在当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倍受人们关注。有人说她们中不少人靠打工已成了“富姐”,也有人说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屈辱和泪水。日前,作者借在狮城旅游之际进行了一些调查,掌握了中国“陪读妈妈”在新加坡的第一手真实材料。  相似文献   

5.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6.
依靠教育获得文凭依然是目前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以打工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家庭通常选择在高三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陪读"的方式来监督并助力子女顺利通过高考,进而拥有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本文通过对陪读家庭中的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发现"母亲"与"祖母/外祖母"成为高考陪读的主要承担者,在陪读过程中的母职实...  相似文献   

7.
王争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7岁时不幸失去双臂。在母亲的鼓励下,王争学会用脚和嘴写字,坚强地继续学业。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是辞职打工陪读的母亲,给了王争无穷的动力。25岁时,王争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被保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深造……  相似文献   

8.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3日,蓉城成都热浪炽人,在满身汗水的母亲王桂香的背负下,来自四川洪雅县的19岁瘫痪女孩李兰终于如愿跨进了她梦寐以求的四川师范大学。由于女儿缺乏自理能力,来成都前,王桂香已经扔掉了“铁饭碗”,决定跟着女儿陪读。很快,母亲王桂香12年如一日背负瘫痪女儿艰难求学的感人故事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0.
“陪读”,曾是夫妻双双跨出国门求学海外的代名词,如今这一词有了更加名至实归的含义。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数众多的家长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一“陪读”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孩子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一、形形式式的“陪读”A.南京某大学浦口分校食堂里,小吉正和母亲一起吃饭,对于这种情形,她的同学早已见怪不怪了。小吉的母亲住在校外的一排农民出租房里。开学半年来,对小吉照顾无微不至的母亲不仅每天要为女儿打扫床铺、清理衣服,还三…  相似文献   

11.
《海外求学》2004,(18):22-24
在新加坡读书的中国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低龄学生多,在语言学校、中学甚至小学里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由母亲陪着读书的。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2010,(7):94-96
小学高段/10 父母陪读非长远之计 自理自强,陪读非长远之计 研究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 主要研究者:余艳双。 调查对象:金华市丹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家长337人,其中四年级130人、五年级119人、六年级88人。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家庭内存在的陪读现象极为普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新村,出现400多个租房而居的陪读家庭,被当地人称为“陪读村”;再如杭州大学城里的陪读父母群等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精品栏目“新闻调查”中,讲述了一个“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湖南省华容县有一个叫魏永康的“神童”,从两岁时,就能识字两千多个,三岁时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由于学习成绩一直远远优于同龄学生而不断“跳级”,十三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十七岁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院核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时间,魏永康以非凡的学习能力在整个华容县,乃至整个湖南省成为人们竟相传颂的“神童”。可是好景不长,仅仅两年时间,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习而被中科院退学,目前赋闲在家。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神童成长”的经历做了较为全面的追综调查,其学习经历是从小学到大学是母亲“陪读”,在中科院时离开了母亲的“陪读”。在结束采访时,面对目前这位神情痴呆,语言木讷,情绪低落,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记意味深长地感叹道:成也母亲,败也母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陈美作为小提琴演奏家享有盛名。陈美的生父是泰国人,母亲是中国人,名叫Pamela(陈小鸾)。陈美出生在新加坡,随后,父母离婚,母亲改嫁英国人Nicholson。陈美5岁起就前往英国生活学习,所以,陈美拥有泰国和英国双重国籍。陈美的妈妈是一位虎妈,她原来在新加坡当律师,也是个业余钢琴家。陈美3岁学钢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江西教育》2006,(1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  相似文献   

18.
董巧丽 《青年教师》2005,(10):50-51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现如今又流行起来了。而且愈演愈烈。只不过,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父母。放眼学校周围,陪读父母、陪读家庭,甚至陪读村的出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陪读家长”们放弃了工作,花钱租房子,只为陪孩子读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19.
张瑜 《广西教育》2013,(28):25-25
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法院院长高天峰及其女儿在家中遇害,经警方查明,两人系被死者高天峰的儿子高炜晟雇凶杀害。据初步调查,高炜晟就读于河南省漯河市某高中,由姐姐陪读。由于姐姐陪读期间管理严格,高炜晟遂雇佣两名网友将自己的父亲和姐姐残忍杀害。  相似文献   

20.
初次在新加坡见到关晓燕的时候,我就觉得她在国内一定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女孩子,白皙的皮肤,漂亮的眼睛,同时,她还有很好的家境,通情达理的父母。果然不出所料,晓燕的母亲告诉我,晓燕在国内读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能歌善舞,是同学们中的焦点。为了让晓燕更好地发展,他们决定让她到新加坡继续读中学。就这样,今年年初,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