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实施体验性、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效问题,从感受需要倾听、感受不是想象、感受需要细化思考的过程这三个视角,提出要重视感受在道德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真正关注学生感受的生成与提升的教学,有助于促进道德教育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需要不断地积累,而教师的引导就是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增添色彩,你希望你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你就要对他们进行什么样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的生活画卷更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要保证多样化的教学导航,通过综合开放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踏上更深刻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有更深的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1.创设情境取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而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所以,思品课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品德教学只有坚持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内容本地化、教学方式体验化、教学评价生本化,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经验和真切感受,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认识。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拓展与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这样才能更好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更具有操作性。一、创设情境课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正>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体验,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品德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教育家赞科夫说:"如  相似文献   

8.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0.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这样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更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彭保军 《教师》2010,(36):106-106
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需要不断地积累,而教师的引导就是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增添色彩,你希望你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你就要对他们进行什么样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的生活画卷更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要保证多样化的教学导航,通过综合开放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踏上更深刻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应创设得当的情境,安排相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历和体验充分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设计应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使品德教学更丰满,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8.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教师要靠自己的教育智慧,不仅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更要点燃儿童创新的火苗,在课堂教学中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 《品德与生活》教材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品德与生活》教材,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真正富有实效的品德教学就应努力让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20.
品德教育的软肋就是不能把"认知"内化为"行动",往往是学生说的和实际做的对不上号。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品德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没有商量余地的向学生告知"结论"的教学,结论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体验过程都给省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品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