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笑"类动词是自然语言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俄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对俄语中"笑"类动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它们分为方式类动词和情感类动词,通过语义分析法分析俄语中的"笑"类动词,探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卿红梅 《职大学报》2010,(2):103-105
日语中以身体部位名词「腹」为主要构成成分的惯用语数量庞多,语义繁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身体部位名词「腹」从基本义到惯用义的扩展过程发现,这些惯用语的语义扩展都是基于「腹」的基本生理特征通过"隐喻"、"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来实现的,明显表现出三个层面的不同范畴:身体现象、精神现象和情感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而成的概念炒,依附于语言符号而获得意义,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概念炒的语义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观、经验观和隐喻观的角度,在炒字原型语义的基础上,解释新义的构成,并构建其语义网络图。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手"的合成词的结构入手分析不同词性的语素在构成一个新的"手"的合成词时,其构词方式与语义之间的关系。由于手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和交际活动的第一器官,因此产生了许多引申义。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构词方式,与"手"的合成词的语义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从而可以更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日本人心中的"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Talmy认知语义理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借助真实语料,聚焦考察现代汉英动词"飞"和"fly"的语义结构及句法模式的异同。究发现:"飞"和"fly"在作动词的概念语义均由[+运动]、[+空中]、[+翅膀]、[+控制]、[+施事性]和[+方式]构成,这决定了它们句法相同性;但两者存在句法差异和句法结构频率差异。  相似文献   

7.
动词是词汇中最为复杂、最活跃的部分,是词汇的核心,也是语言以及语言学习的核心。研究日语动词的构造及句子构式的联系,对日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日语动词"遊ぶ"的语义及与格助词之间的制约关系,探讨了动词内部构造与构式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屡次”类重复副词与动词的语义选择限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自主、非自主动词次类中动作动词、属性动词谳态动词、变化动词和"屡次"类重复副词选择限制的考察,可以看出各类动词对"屡次"类副词的选择限制很不一致.属性动词选择限制最严格,状态动词选择限制较严格,变化动词选择限制一般.动作动词选择限制较宽松,由此形成了一个语义选择限制由强到弱的等级序列:属性动词,状态动词,变化动词.动作动词.从而揭示了"屡次"类重复副词与动词选择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9.
方位词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并用以表达空间经验的基本概念,其中"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早确立的方位之一。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上"进行语义分析并作出分类。大致分为6类,包括空间义类,品级义类,时间义类,位移义类等。  相似文献   

10.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唐诗方位词具有丰富的语义,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位语义系统。唐诗方位词语义可分为空间义、隐喻义、泛化义、虚化义四类,在唐诗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唐诗方位词语义呈现出五个特征:其一,具体空间义为主体;其二,隐喻义很丰富;其三,语义泛化很普遍;其四,语义搭配很灵活;其五,语义演变具有过渡性。  相似文献   

12.
词尾“化”的来源、意义及“X化”动词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追根溯源,认为“化”尾是由单音节动词“化”虚化而来的,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X化”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化”是表示变化发展,“X”表明变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再"和"又"是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它们之间既存在语义共性,也存在语义差别。本文通过举例,对"再"和"又"语义共性和语义差别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隐喻理论从修辞学到认知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了隐喻思维的特点,即相似性和跨域映射,而后探讨了隐喻在具体到抽象、空间到时间、科学概念和生活概念之间的语义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有助于多义词、习语和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方面解释汉语中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加后缀“化”构成动词这种语法现象。第一,对“N/A 化”进行句法分析,指出“N/A 化”具有动词的句法特征,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二,对“N/A 化”作进一步的语义解释,并指出后缀“化”可以激活“N/A”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最后简单总结“N/A 化”动词数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打”在中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使用灵活,词义众多.六盘水方言中有90多条独具方言特色的“打”字词语,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六盘水方言“打”字词语的构词方式、表义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临时量词是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的一个小类,本文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临时物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名词临时借用为物量词的语义条件,临时物量词与名词的语义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他动词句具有多义性,本文对其各种语义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同时还利用语义扩展模式对他动词句特别是非典型他动词句的各种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分析,他动词句的语义具有多样性,不仅在于动词的语义多样性,与句中修饰成分等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动词,而对名转动词的语义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义认知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名转动词语义认知过程,总结出名转动词语义认知机制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