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定冠词与数词one都可表示“一”的意思,前者可视为后者的弱式。如: I have a(one) brother and two sisters.我有一个兄弟和两个姐妹。  相似文献   

2.
一、数词"一"的修辞效果汉语的数词"一",除用作数量计算外,还具有修辞的作用。它并非只是枯燥、呆板的称数,在表达具体数目以外,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能够使语言表达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数词"一"的修辞效果表现为表意精确、强调语意、创设意境等。  相似文献   

3.
俄语表示“二”“两”的词有定量数词ДBa(ДBe),集合数词Oбa(Oбe),ДBOe。这几个词的用法,是学生做题时遇到的难点之一。这就要求在比较中去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数词略语是“文革”语言的一大构词特色,对“文革”时期的数词略语进行统计分类,进而对其语言特色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研究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革”语言的认识,而且能够增强对“文革”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语病知识不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而且在整个试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一个常考的有关“数”的问题,本来很简单,但学生因思想上的不重视,或没有系统的总结,往往坦途跌跤,实在可惜。笔者谨陈陋见,列出语病中有关“数”可能致病的五种特征,希望能对广大师生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形容人行为不正派的词:“不三不四”。既然不正派为“不三不四”,显然,人们对于“三”与“四”这两个数字有极大的好感。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位数词“亿”能与量词“个”组合,构成“数词+个+亿”格式。基于对该结构语法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结构可看作数量名结构,它在形式上略等于“数词+亿+名词/量词”,且造句功能与之一致。但不同的是,它多用于新闻语体,具有数值取整、“亿”义凝练、语气强调等特殊语用价值。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量词“个”的“个化”作用结果,另一方面与位数词“亿”本身凝练实化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童言趣语     
刘洁银 《教育导刊》2004,(10):50-50
材料:收集大小粗细的藤条、彩色荧光布带、小铁钉、锤子、胶布等。  相似文献   

10.
语趣文味     
“悟”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十九世纪罗马天主教哲学家雅克·马里坦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上的“悟性”和直觉开始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指出,没有被悟性彻底领悟的事,都不可能用熟记的方法学习。但这只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悟”的存在和悟的重要。对“悟”的认识,应该是庄子的那种“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The hare and the wolf 导入片段:多媒体出示一幅幅动物在水中的倒影的画面。  相似文献   

12.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3.
14.
在汉语中,“七”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词。该文以《说文解字》对“七”的阐释为出发点,以数词“七”在汉语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料,探讨了数词“七”的阳数和阴数性质,揭示了其深蕴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特质,证实了“七”抱阳而负阴的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琳 《黑河学院学报》2023,(7):113-115+129
当“一量名”位于动词后作宾语,量词作名词的定语时,“一”有时可作省略,有时又必须保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从量词隐含数量“一”的语义特征、语言的省力原则、距离相似性分析宾语位置“一量名”结构中数词“一”的省略和保留问题,探讨宾位“一量名”结构省略“一”的条件和省略后“一量名”结构语义重点和语体风格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田华 《考试周刊》2011,(78):111-111
目前“不”字公示语英译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因此应以英语中“不”字公示语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为基础,采用“No+名词”等几种句式,实现这类公示语的禁止功能。  相似文献   

18.
阳萍 《现代语文》2007,(1):125-126
数词在中国产生很早,大约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中便有数的刻画符号.在甲骨文中,数词已相当完备了,从一到十数目齐全,而且还有十进位制.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商代的记数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9.
佤语和汉语的数词"一"既能用于基数、序数等一般数词的表达,也能与量词结合为数量短语,结合后的数量短语可受其他词类修饰,也可作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特征体现了语言的基本共性。另一方面,佤语数词"一"有ti?和?e?t两种形式,使用范围不同,在省略、语序等方面也与汉语存在差异,而汉语数词"一"的重叠等用法却是佤语没有的,从这些差异入手,便能一窥两种语言数词"一"的个性特征。全文运用共时比较法,对佤汉数词"一"的语法特征进行了初步描写和对比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中,a(an)和one:都有“一”的意思,虽然它们的意义相近,但其用法却有所不同。 一、a(an)和one最根本的不同点:a(an)是不定冠词,而one则是数词,a(an)所表示的“一”是泛指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