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 :自能识字解词 ,自能预习 ,自能赏析 ,自能复习等等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发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中的自读、自感、自批、自悟能力等等。教给“自能阅读模式”让学生借助模式 ,运用阅读标记 (圈、点、画、注、批 )对课文进行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感知。在学生了解内容充分批注的前提下进行“阅读四大块”的操作与反馈。“阅读四大块”操作过程如下 :阅读第一大块 :整体感知课文。运用《生字新词表》让学生读通课文。读通是第一关 ,要解决字、词、标…  相似文献   

2.
一、读书批注师:我听说咱们班同学思维灵活、富于联想,我想考验一下。给你们提供两个词语,请你们说出它们的相似点来。这两个词语是“:吃饭”“读书”。生: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师:特点被你抓住了。谁还有别的说法吗?生:吃饭能够增加营养;读书能够增长知识。师: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生读书批注,师巡视指导,约10分钟。)评:通过找“吃饭“”读书”之间的相似点,自然引出读书要“咬文嚼字”,教师巧妙地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3.
《大纲》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饲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很有意义。首先,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上下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把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联系起来,使抽象的词语成为可感知的对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明确概念,掌握词语使用的范围,也是确定多义词词义的有效方式。其次,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句、段、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法,无疑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有效方法。探究式学习一是让学生自我质疑。在自主阅读中找出问题;二是自我解答。学生找出问题后要自己解答,并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以求解答的正确:三是自我测试。学生解答问题后学习告一段落。究竟掌握得如何,要让学生自己来测评。自己拟考试内容和答案,全班汇总后再进行检测。这样一是有助于消除学生考试的畏惧心理,二是让学生通过测评了解自己学习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在教者指导下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养成该书的习惯。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至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学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自能读书”的基本功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目能读书”呢?笔者认为:一、要振奋学生阅读的精神和情绪要学生善读,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树立“学生为主,读书为主,自学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思想,构建自读课的最优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为主。自读课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  相似文献   

7.
一、小处入手求创新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往往失之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若能引导其从小处入手,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作品,则能使其获得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如《祝福》,可设计《细微之处看〈祝福〉》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的“细枝末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与主题。试看下例:替祥林嫂算算账:①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要带走她时,“一共一千七百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两个半月的辛苦与血汗钱,全被婆婆独吞。祥林嫂刚刚获得的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②被抓回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在教学实践中正在探索完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模式,即:课上引导学习——课前尝试学习——课外自主学习。一、课上引导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能力。如何引导呢? 1.改变组内教材的编排顺序,指引读书为了教会学生自能读书,我针对教材的特点,以重  相似文献   

9.
要让低年级学生透过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好词佳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利用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意洋洋”与“伤心”两个关键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公鸡情绪变化的这两个关键词语,然后再请学生从读中找出文中写公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关键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根据这个精神,我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改,注重适时点拨,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自能读书”与元认知能力上海蔡路中学蔡菊明中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叶圣陶语)。“自能读书”,具体而言,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而有效地选择各种阅读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我认为,“自能读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说 :“学生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要让学生自能读书 ,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法导学 ,突出一个“导”字。“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 ,掌握学习方法 ,还离不开教师的“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课堂上应该强调“导”。一、导之善问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 ,是“导”的首…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己读书、自己写文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我们的教学追求应该是学生的“自能”.我们评价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应该是学生“自能”的程度。那么.该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来逐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五柳先生读书方式是不求甚解.他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初中语文教学却不能只让学生领会.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所以.高效阅读课堂要倡导咬文嚼字式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关键的句段.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训练学生语感。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句段品读把握。一、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把握文章层次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实际上就是以“自主实践”作基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自主体悟,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是达到这种“自能状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把教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美好境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即要善于引导,启发自觉,又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教法,突出一个“导”字。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设计了以下几组思考题。第一组,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她花钱是不是很阔气?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组,祥林嫂识字吗?她的姓名是什么?她的身价如何?她为什么要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  相似文献   

18.
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叶圣陶先生要求通过语文课的教学让学生“自我探索”、“主动求知”,“自求解决”……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点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自能读书。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20.
常听说狐狸狡猾,却不听说狐狸聪明;常听说自己孩子聪明,却不听说自己孩子狡猾。其实狡猾就是聪明,聪明便是狡猾。自己的话或文章,有人向你提出批评,也许你说人家咬文嚼字;学生的习作叫你批改,你叫学生要字斟句酌。其实“咬文嚼字”就是“字斟句酌”,“字斟句酌”也便是“咬文嚼字”。以上两组词语仅是附着的感情不同而已。然而,学生在听、读方面不去“咬文嚼字”,又怎能在说、写中字斟句酌?要把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当作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当作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怀疑、创新精神的体现。在这点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咬文嚼字”并非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