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鲁克园 《兰台世界》2013,(4):128-129
<正>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清代时期的中国在整体上还是一个保守、闭关的封建国家,但是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在慢慢开展起来。清代的各种传教士中耶稣会人员实力雄厚,很多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知  相似文献   

4.
张彦 《报刊之友》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彦 《今传媒》2011,(5):141-142
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飚 《兰台世界》2012,(33):15-16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具有开创性与进步性,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他们国家的先进文化及科技,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洲,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从传教士医生到真正的医生、从教士到教师、从私人医官到海关医务官三个方面对首位留学欧美医生黄宽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科技翻译扮演着关键角色。我国科技翻译的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掀起,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实现了中西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从事科技翻译,翻译大量科技书籍,使我国当时的民众对科技有所认知,促进当时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明末时期科技翻译的背景、兴起原因、特点等进行阐述,分析科技翻译对我国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和推介活动非常频繁,也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由翻译推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对策以及语言的变换形式几个方面对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推介活动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谢骏 《新闻大学》2001,(2):52-55
王韬的一生都与文字打交道,是我国近代第一批职业文人。他的职业文人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上海墨海书馆协助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翻译西方经典;二是在香港英华书院及赴英国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三是在香港独立主持《循环日报》。这独特的人生经历,铸造他个人独特的风格,也留下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足迹和成就。重温他的业绩,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伍昕瑶 《东南传播》2014,(10):118-122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次高潮。这其中,天主教传教士各处开展的传教活动有西方的政治目的,但也起到了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五河县,因其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安徽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区,并最终形成了天主教在安徽全省的覆盖。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理清天主教传入五河的脉络和历史背景,分析五河县首开教区的原因及传教活动,探究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结合,认识到中国文化具有的普世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受罗马教廷指派于15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澳门、广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直至病逝于北京,时间长达28年。期间他习说汉语,完全以中国的方式生活,并利用渊博的学识开创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新局面,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人晁德莅作为晚清知名传教士,在华生活数十载,主观上是为了他的传教事业而工作,但客观上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身体力行,积极向来华的传教士学习西学,不但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展,而且还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最主要的使者。他们对近代中国教育影响巨大,表现之一即为在中国创建了类型不一的图书馆,并通过创办报刊、著书立说等方式,对图书馆在富民强国中的作用大力宣介,为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奠定了舆论基础,准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他们的宣传客观上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办馆组织模式、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建设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体现在语言方面,就是他们对于民族歧视用语的反对的同时又提倡对其他民族的语言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