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在国家大规模立法活动的带动下,档案立法也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态势.档案立法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时代特征鲜明,不仅体现出档案法规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而且对当今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档案法规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两地的档案法规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对此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民国电影运动的兴起,由此拉开了教育电影运动的序幕。该时期教育电影的思想内涵崇尚真善美,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作为主导性教育思想,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也成为教育电影思想内涵的重要内容。民国教育电影运动促进了电影理论研究,促进了教育电影网络的推广,促进了教育电影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3.
蔡宏俊 《兰台世界》2007,(10S):70-71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全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踊跃从军。然而对此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那么,此运动具体情况到底如何?笔者查阅了相关档案,试图整理出此事件的一些脉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时期社会格局急剧变化下,国家处于危机关头,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美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付诸实践,希望工艺美术教育来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5.
熊鹃 《档案与建设》2007,(11):35-36
1932年林森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一改往日浮沉不定的境况,连选连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3年之久,成了民国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之所以如此,是林森在经历一番跌宕起伏后,练就了一套官场上“好功夫”。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他所养成的“无为”而“有为”的做人习惯,古人云:“人情阅透知纸厚,世路踏穿觉山平。”  相似文献   

6.
7.
孙明君 《新闻世界》2013,(6):246-248
当下,“中国梦”正成为社会与媒体的关键热词。大众传媒关于“中国梦”的积极建构,影响着受众对其认知、认同与践行。本文旨在通过内容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刍议“中国梦”的大众传媒建构现状,并透过“认同理论”的视角,提出建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孙阳 《档案》2024,(2):36-43
清末民国的外交期刊的创办,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办刊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以探讨国际形势、研究外交问题为中心,在出版时间和地域分布上不均衡,具有依附性、补充性和继承性以及创刊目的迥异。这些外交期刊的发行,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引进了西方国际法学,推动国民外交运动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国民对国际时事和世界局势的关注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李方贤 《大观周刊》2011,(33):80-80,211
民国时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时期,新旧势力、中西文化交错杂陈。与当时杂乱的状况相呼应,国民的衣着亦是一种凌乱的状态。在贫困与落后的地区,人们依然沿袭着清朝的服饰,在繁华的通商口岸一些有条件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们,尤其是爱美的女子们穿起各种款式的时装。民国“摩登女”瓷画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的产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二人所持的立场,从关于"硬译"的争论和关于翻译与汉语发展问题两个方面,对鲁梁翻译之争进行了考证分析,并指出了鲁梁翻译之争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推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宇 《东南传播》2022,(4):57-60
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渠道得以建构,较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主流新闻媒体通过语言报道方式来搭建。本研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动机理论,运用其“五位一体”(Pentad)修辞理论分析China Daily和The Washington Post对2020东京奥运会闭幕式期间关于2022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同时,借助其“同一”(Identification)理论以研究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巴别塔与巴比伦》这本著作之所以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既不像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实证研究),也不像传统的电影理论著作(理论演绎),而是开创了一种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7):10-16
"现代女性"分析常常是一个社会面临现代化变迁中较为显著的讨论对象,各种眼光的凝视、欲望的焦点和社会化论述的建构都投射在现代女性身上。本文基于《妇人画报》的视觉史料考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沪上女性的现代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女性刊物如何建构现代女性的视觉形象,并系统论述时代氛围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想象及其在当时的都市情境中彰显的历史意义等。本文发现,现代女性的装扮,不乏有西方好莱坞明星的诠释,而其家庭生活,则是现代都市化的核心体现,此外,现代女性还将健美身体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人免职。  相似文献   

16.
商娜红 《新闻知识》2005,72(10):22-24
美国新闻业的政党报纸时期和便士报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新闻自律职业意识。无论是出版还是批评,不过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运作和评价当时的报纸,尽管这些道德与后来的职业道德有渊源关系。到内战时期开始,新闻业发展逐渐有了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诉求,从业对职业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自觉过程。到20世纪初,记阶层成为一项独立职业(profession),新闻业和其他职业一样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伦理。正如涂尔干揭示的职业一般特征一样,“当个体共同拥有同样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1919年爆发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地处塞北的内蒙古,归绥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喊出了“罢不罢,看北大,北大罢,我们就罢”的口号,勇敢地走上街头,举行了罢课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等地的学生爱国运动,同时也迈出了内蒙古学生运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巴尔干正是因为欧洲所有国家都以战争为业才成为“火药桶”的。而今,欧洲无风,巴尔干自然难起大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全党在党政机关内部开展了一场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三反"运动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抵制了旧社会的遗留恶习,树立了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