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舜方 《兰台世界》2014,(6):113-114
本文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进行了探讨,探求了曾侯乙编钟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的意义以及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进行了探讨,探求了曾侯乙编钟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的意义以及成果。  相似文献   

3.
编钟作为中国古代乐器的代表之一,有着先进的铸造水平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本文结合音乐鉴赏知识,通过对商周时期编钟的音乐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对先秦时期音乐和乐器的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失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失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失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金镶玉成就了北京奥运奖牌的“金玉良缘”;而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激越的玉磬巧妙搭配,再融合闻名世界的《茉莉花》旋律,则成就了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金玉齐声、金声玉振”的宏大音乐效果。北京奥运会期间,相同的金玉元素理念,为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营造出一幕幕美妙动听的和谐场景。而用音乐完成这一神来之笔的灵感创想者,正是世界著名的长沙籍音乐人谭盾。  相似文献   

6.
"曾国之谜"即青铜器铭文中的曾国对应于传世文献中哪一个国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因为曾侯乙墓的发现,出现传世文献中的随国之地不见随国而只出土曾国青铜器的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曾国就是随国。近年来随大司马戈等随国青铜器的问世,特别是曾侯與编钟铭文等新材料的出现,主流观点认为这印证了"曾随合一"的认识。但实际上,新的考古发现意味着传世文献记载的随地已经出现了随国青铜器,"曾随合一"已改变了当初假设的前提,持此说法还意味着应该重新去论证青铜器中的曾国就是青铜器中的随国。本文认为在青铜器铭文中,曾国和随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不仅这两个国家自己区分明确,楚国也对其明确区分,曾国和随国不是一个国家是很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民族声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出土于河南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深刻的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对于音乐的研究已经深入到音乐的整体音质效果当中。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是结合了传统音乐的演唱的精华同时吸收了西方音乐演唱理论,在新的社会欣赏眼光下的声乐唱法的新形式。本篇文章将从现代媒体与民族声乐传播的角度着手,系统的介绍了现代媒体在传播民族声乐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一、湘西古代乐器铜编钟的起源古代乐器中,编钟是属于金部。编钟被称作古乐器中的国宝,在《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称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青铜时代是编钟最为盛行的时期。在古代,编钟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代表了权力与地位,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器。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1月中旬,国家档案局公布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包括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全国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0.
刘洋 《兰台世界》2015,(6):78-79
山西是我国出土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数量与品种最多的省份,这为学者从乐器实物来研究晋音乐文化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本文即以出土乐器为研究视域,梳理出土情况与乐器特点,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晋音乐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赵莉 《兰台世界》2014,(6):156-157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民间女歌手韩娥美妙动人的歌声在当时可谓是登峰造极。本文通过韩娥"余音绕梁"的歌唱艺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浅显的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民间女歌手韩娥美妙动人的歌声在当时可谓是登峰造极。本文通过韩娥"余音绕梁"的歌唱艺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浅显的剖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晋侯苏钟     
晋侯苏铜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是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即晋侯苏墓的随葬品。钟铭文标有周王纪年与很多历日,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范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范铸造、铜范铸造和泥范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范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范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范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范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范技术;根据背范材料、石范使用痕迹,探讨石范的合范浇铸技术,力图对石范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范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范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范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范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范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明泰 《湖北档案》2003,(8):41-42
16只编钟,放在两个大玻璃柜里,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着。编钟用黄金铸成,共重13,647两,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编钟,是我国古代乐器,历来都是用铜铸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各省总督聚敛黄金,为给弘历皇帝80岁寿辰祝寿而铸造了这16只金钟,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磬奏乐。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国内外单双音编钟声学原理对比编钟的振动模式不同,其产生的乐音不同。对于合瓦形腔体的青铜编钟来说,基于该编钟本身具备两种振动模式,因此其能够同时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所以青铜编钟是中国古代最早能够发出两种基音的双音乐器。对于圆形编钟(梵钟、教堂钟)来说,基于该编钟的腔体结构呈现轴对称结构,无论敲击任何点,其发出的基音都一样,因此轴对称结构决定着圆形编钟为单音乐器,同时圆形编钟击出的声音雄厚,音色绵远悠长,常被用于祭祀、庆典等场所。  相似文献   

17.
朱黎光 《新闻爱好者》2008,(12):134-135
先秦时期编钟 根据文献记载,编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吕氏春秋·古乐》中说:黄帝时的一位乐官伶伦,奉了黄帝的命令和大臣荣将一起“铸钟12口,以和五音”。此外,炎帝、颛顼、帝喾、尧、禹时也有关于编钟的记载,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编钟的原始形态来源很早。陕西长安斗门镇遗址出土的陶钟,可以看做是中国青铜编钟之一——甫钟的始祖。这件陶钟1955年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相似文献   

18.
编钟音乐是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共同体。中国自夏商开始,就已经十分注重对既有之音乐艺术的教学和传承,并相继出现了成均、大司乐、乐府等重要的音乐教学机构,大大促进了传统民乐的绵延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必备的"编悬"乐器,被奉为"八音纲纪",也是清朝宫廷礼乐的重器。编钟专用于清宫礼乐规制最高的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帝后皇权至尊身份的象征。为此,清朝宫廷不惜重金、不计成本,大规模地铸造编钟,并根据各处坛庙、宫殿不同的场所和使用功能,在材质、规格、纹饰上进行了区分,有清一朝更有着历时性的变化。然而,一则由于编钟实物或流散四方或深藏禁宫,世人难以一睹真容;一则由于《律吕正义》及后编、《皇朝礼器图式》《钦定大清会典图》等清朝礼书存在着失载、误载之处,编钟究竟是如何具体使用的,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本文通过细致辨析现存编钟实物,并与清会典、造办处档案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揭示清宫编钟使用的真相,订补文献记载的不实之处。  相似文献   

20.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套金光灿灿的黄金编钟,共16只,铸造精巧,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人们不禁赞叹,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乾隆晚年.我们的先人就铸出了工艺如此精湛的完整乐器。1924年,逊清皇室将这套重达万两的黄金编钟典卖出宫,国宝从此流落民间,并历经磨难。天津,离海河不远处有座大楼,80年前是盐业银行天津分行,就是当年黄金编钟的密藏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