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民俗体育活动异常丰富,以郊游为代表的民俗体育活动更是成为全民运动,受到各界追捧,郊游踏青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在春季热衷参与的社会群体活动,成为唐代社会鲜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全面巅峰的时代。唐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体育,以及体育经济的发展。唐代城市居民热衷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并且消费巨大,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一道独特的体育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全面巅峰的时代。唐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体育,以及体育经济的发展。唐代城市居民热衷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并且消费巨大,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一道独特的体育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4.
刘丰 《兰台世界》2015,(3):84-85
拔河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运动,至唐代时发展到一个顶峰。唐代拔河运动盛况空前,动辄上千人参与比赛,围观观战者亦是成千上万。唐代几代帝王对拔河运动的喜爱是其盛况空前的主因,而它所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代体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并向国家政治民生及各个层面渗透。唐代体育项目繁多,而大型民俗活动及体育社交游、马球等单项其余运动更是广受欢迎,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交事件及故事。  相似文献   

6.
唐中后期宦官专政,利用职务之便管理宫廷之乐,使宫廷乐从高雅艺术成为俗乐。宦官"薄雅扬俗"对待音乐,使得宫廷之乐散落民间、军营,引起民俗乐和军营乐很大反响,对整个唐代的音乐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婧  周箐 《兰台世界》2014,(12):53-54
唐中后期宦官专政,利用职务之便管理宫廷之乐,使宫廷乐从高雅艺术成为俗乐。宦官"薄雅扬俗"对待音乐,使得宫廷之乐散落民间、军营,引起民俗乐和军营乐很大反响,对整个唐代的音乐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振宇 《大观周刊》2012,(50):326-327
江西省境内宗教盛行,风俗繁多,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宗族因素铸就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并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资源。近年来,受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江西省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出现参与人员身份变异、宗族崇拜功能弱化、活动指向功利化等问题。使其维持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民俗体育亟需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冲破这些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促进催生我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唐代私学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私学教育也反过来促进了唐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不少庶民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甚至成为朝廷重臣,加之武则天统治之后官学的逐步衰退,为私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唐代私学教育的发展进步,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力地维护了唐代封建统治,同时还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推动了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子体育活动的独特盛况,是唐代体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唐代辉煌盛世的重要体现,为古代历史所罕见。唐代女子体育活动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不仅发展出极其丰富的内容,而且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参与基础,并出现了专门的女子竞技体育活动,从而形成了较高的体育水平。这些特征导致唐代女子体育拥有着较高的历史地位,开创了女子体育发展的光辉历史,并对唐代社会的文学、美术以及后世体育活动等相关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农事节令、社会交往游乐、祭祀纪念、竞技杂艺等各类社会活动和习俗之中进行的,而且人们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之中的服饰也随特定的活动内容、节令、地点、人物的等级身份、性别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民俗器物从"生活日用品"到"民俗文物"的角色变化,依附于"民俗"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民俗器物先后经历了标本化、工美化、文物化以及展示上的模式化、情境化等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性的搜集,艺术性的拣选,还是文化遗产的认定,民俗器物被镶嵌到不同时期(国家)公共文化的结构里,体现了对传统日常生活差异性的文化转译。说到底,并不是民物与相应的日常生活关联的直接意指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对待"民俗"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民俗器物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阅读"。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物的诠释和展示,不是简单的习俗史意义上的知识重建,而是博物馆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腾云飞 《大观周刊》2012,(50):31-31
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叠而民俗以空间观念划分类型可分为“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它们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韵文化范畴在翻常生活中无形的控制着人们行为,我们从社会民俗的主要功能出发,分析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探究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一发展,以及更多因索的出现,城乡民俗文化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茜 《陕西档案》2023,(4):28-30+1
民俗民族档案是对当地民族及民俗文化最真实的记录与反映,具有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与情报价值。本文尝试论述民俗及民族档案的概念和特点,地方各级档案馆在收集保管利用民俗、民族档案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举措,以及民俗、民族档案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独特意义和档案馆如何发展具有民俗、民族特色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从而阐述了收集、保管、利用民俗民族档案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都会使民俗发生重大变化。有清一代,大量获罪的汉族流人及其家  相似文献   

16.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两种唐代民俗背景来讨论杜诗"乌鬼"谜题。一是结合古代"赛祭"、傩文化有关内容,证明杜诗所言"乌鬼"是赛祀、驱傩活动中的头戴黑色面具或面敷黑色油彩的"乌面的鬼神",而不是"乌龟、乌鸦、鸬鹚"等。"养乌鬼"则是结社或在家中供养、祀奉神主。二是敦煌文献中"占乌、祭乌"文献反映的唐代"事乌"民俗,"乌鬼"可能是乌鸦。作者联系多种材料对"乌鬼"民俗文化做了阐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唐代长安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唐代也成为中国古代旅游活动的高峰时期。通过对唐代长安旅游活动的考察,不仅看到唐代旅游活动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了解唐代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和它恢弘大气的文化气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武举制"起源于唐代,是专为习武之人开启仕途之路的科举考核,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完善和补充,唐代的武举制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促进唐代民间武术类体育大发展,对唐代社会尚武精神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的"武举制"起源于唐代,是专为习武之人开启仕途之路的科举考核,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完善和补充,唐代的武举制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促进唐代民间武术类体育大发展,对唐代社会尚武精神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