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公共外交的形式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俄罗斯在公共外交领域应当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或"后来者",近年来俄政府也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国家经验,重视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以"今日俄罗斯"为首的多语种电视频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电视为载体,利用多语种的优势,向国外民众传递外交信息,拓宽外交渠道,从而达到媒体公共外交实现的目的。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为例,探讨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在国际传播的历时性发展中,梳理"体育公共外交"的演进脉络,明晰其概念意涵和维度,并以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性赛事为切入点,前瞻智能传播时代以体育和科技为主题的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提升路径,为国内同行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3.
闲话胡适,石原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胡适自新文化运动时"暴得大名"(余英时先生语)起,长期身处民国思想界与学术界的风口浪尖,举凡政治、文化、教育与外交,都可以听到这位"徽骆驼"发人深思的言论。当他在世时,就有不少人与其商讨、争论甚至对其施以攻讧,流风余韵,至今不绝。适之先生为人与为学都很有味道,所以他好像是我们的老朋友,时常成为我们论题中的重要参照,以致大家不经意间已经淡忘,今  相似文献   

4.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2016,(11):139-142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媒体外交日益受到重视,实践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以媒体为外交行动者进行的外交实践,提炼媒体外交定义与特征认为,媒体外交是媒体行业作为国家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下以自身为行动主体进行的外交活动,具有外交性强、主动性强与规格高的特征。以媒体为行动主体的媒体外交是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进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支撑与补充。  相似文献   

7.
5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参加了在京举办的察哈尔学会-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论坛主题为"公共外交的智慧:中欧美对话"。赵启正院长代表中方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之"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论坛于10月28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黄星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作特邀演讲.来自学界、业界的数位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话题作了精彩发言,重点探讨了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战略、策略及其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媒介逼视"作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新现象,合理使用或许可以起到以暴制暴的作用。以较小的非法代价换取更大的社会利益,也是国际社会中不得已使用的非常规手段。但随意使用或过度使用"媒介逼视",制造"舆论绑架",甚至助长"媒介恐慌",显然只能让外交努力适得其反,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出版参考》2006,(17):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1.
<正>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在上海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取意"适者生存"。胡适幼年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他天资聪颖,11时便博览群书。胡适13岁时到上海求学,接受新式教育,由于受到梁启超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胡适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后,  相似文献   

12.
传媒资讯     
《现代视听》2013,(5):1-2
首个中央部委政务微信"外交小灵通"正式上线外交部7日开通"外交小灵通"微信账号,这是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外交部一直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2011年以来,先后在新浪、人民、腾讯网开通"@外交小灵通"微博,以亲民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中国外交形象,热情提供领保服务,与网友密切沟通互动。据悉,"外交小灵通"政务微信将充分  相似文献   

13.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3,(5):14+38+64
@蒋丰:胡适的美国情人——画家威廉司,一生未嫁。终其一生,她为胡适修改讲稿,成立出版基金,整理书信。其余时间里,是一种无望的苦恋以及胡适隔山隔水的淡忘:"我唯一一个愿意嫁的男人,我却连想都不能想。"威廉司始终是胡适"身体上干瘪的情人,思想上丰赡的友人"。谁的错呢?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外交载体。文章从国际经济论坛、经济谈判、能源外交、公司外交与国际经济援助等方面,阐析了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伊朗"Twitter革命"为标志,美国展现了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国际政治传播的策略与战略,揭示了美国网络外交不但是传播新概念,更是政治新行动,本文尝试分析其兴起的两大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16.
张晓霞 《今传媒》2013,(6):16-18
随着国际间竞争及全球化的加深,我国外交事业应该积极与时代潮流接轨,力图实现多元化的外交形式。中共十八大着重强调要加强公共与人文外交,可谓是抓住了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上发展的关键,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早期的"乒乓外交"到近年来的奥运会、世博会、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在构建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间的交往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本文立足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了公共外交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关系,从宏观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利用新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工作,同时反思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我的朋友胡适之"是文化圈内许多人的口头禅,胡适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本书从胡适的交际圈着手,切入胡适波澜起伏的学术、人生与情感世界,史海钩沉,采珠撷玉,讲述了胡适与"朋友"们在交往当中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趣的故事,勾勒出一代大师为人随和、宽容、温情、率真的一面,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本文选编自该书代序。  相似文献   

18.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史平 《今传媒》2011,(9):147-14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对外战略经过了四次调整。即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条线",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到80年代的"全方位"外交。其中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因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60年的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加以总结,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戎昌海 《传媒》2021,(22):12-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将党对新形势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党和国家借力友华新闻工作者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记协的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前辈们用他们手中的笔书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不朽篇章,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外国同行为中华民族的不屈斗争呐喊助威.80多年来,中国记协引领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们灵活运用记者外交、媒体外交、新闻交流等独特的公共外交方式,积极服务于国家"大外宣、大外交"政策,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成为中国对外传播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