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雪芳 《黄山学院学报》2003,5(4):95-97,109
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把他的悲剧观赋予具体的创作实践,《呐喊》《彷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平凡人的悲剧体现出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物灵魂深处的探索.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主人公的主观原因,表现出特有的令人深思的巨大的思想深度;情与理的结合,包含着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鼓励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交融,取得出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明天》、《祝福》、《离婚》中的三个女性形象的解读,阐述了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整性批判。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4.
阿Q不是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裁体和阿Q主义的形象符号。阿Q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朽典型。不把准小论的美学特征和《阿Q正传》的创作实际,就不能说明鲁迅刻画阿Q的深刻与伟大。《风波》以心理透视法,写出了张勋复群的历史基因和社会心态及其必然失败的现实结局。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贯串全篇,更是得鲁迅“所见者真.断知者深也”。酿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的灵魂绞杀。其武器便是私有观念的伦理表现——寡妇主义。鲁四老爷又是寡妇主义最坚决最残忍的维护者。《祝福》把祥琳嫂的悲剧心理、性格、命运集中于鲁四老爷祝福条典的活动中来到画、展开,其全部奥妙就在于此。“我”的形象揉进《祝福》的结构中,使之成为祥林嫂悲剧帝运的见征人和叙述者,更具浓烈的深沉的悲剧意韵。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著述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用饱蘸血与泪的笔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悲惨女性世界,塑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祥林嫂(《祝福》)、子君(《伤逝》)、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无不倾注了鲁迅先生对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而《离婚》一文围绕着爱姑的离婚风波折射出作者一以贯之的民族国家之思。  相似文献   

7.
略论鲁迅小说中商品经济意识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彷徨》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商品经济萌芽发展的时代,这种特定的时代特征会艺术地投射到他的小说文本中,种种与经济有关的细节内容会内在地体现为一种萌芽的商品经济意识,本文将这种意识归结为十点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产生这种意识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从明清到20世纪初期城乡商品经济确实存在一个从萌到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江浙沿海地区带和京城地区带),主观上是因为鲁迅有意识地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等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的生存真相进行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是鲁迅在《明天》和《祝福》中塑造的两个寡妇形象,但是对这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她们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本试图结合鲁迅的“节烈观”,分析其笔下塑造的寡妇形象,并联系鲁迅本人的身世,探析“寡母抚孤”与鲁迅创作这一题材的心理关系,认为“寡母抚孤”这一中国传统化心理销毁了鲁迅的批判锋芒。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2.
大凡对鲁迅作品稍有研究的人都会注意到,鲁迅对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无论是在他的杂文,还是他的小说,妇女问题都不是作为枝节的、附带的问题而出现,而是作为独立的主题加以表现,妇女的喜怒哀乐、坎坷人生不是孤立存在于他的作品中,而是与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展示以及对传统的封建礼教、道德观念的批判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典型,这一典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剧。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凶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封建的五权: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政权。就是这五根绳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4.
刘爱和 《学语文》2008,(1):29-29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营造悲情世界的素材。以鲁迅作品为例,《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被选入中学教材里的小说,都为我们读者营造了催人泪下的悲情世界,这为我们进行悲情教育与熏陶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种感情,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大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从一而终”、“恪守封建礼教”、“捍卫封建贞操观念”、“争取能立个贞节牌坊”的“节妇”典型。这种“节妇”典型论,目前流传、影响又较广泛,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作为独立的主题,鲁迅作品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在《祝福》中,鲁迅在对一系列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等描写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妇女观进行划画。我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揭示造成女性苦难的社会根源,以及因袭的文化积淀对形成妇女自身弱点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中的人物学生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悲剧的美学意义,他们却可能不甚明了。个中缘由与教者没有此概念或认为没必要提及不无关系,这显然有悖于审美教育的精神,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燕燕 《现代语文》2008,(12):45-45
“祭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是“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祭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祭祀”既有祭神的“送灶”、“祝福”,又有祭祖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其中“祝福”是最重要的年终大典,故小说取名《祝福》,显现了这位伟大的旗手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遵从。不少师生甚至包括研究者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为是年终祝福的几个环节或者步骤、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分开来说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