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M型钡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通过溶胶-凝胶和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理性能测试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对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磁性能和吸波性能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型钡铁氧体/氧化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收频段不仅比M型钡铁氧体材料宽,而且吸收强度比M型钡铁氧体大,其中掺杂氧化石墨烯含量为3%的样品,在10~18 GHz的频率上,反射率最小.因此,加入氧化石墨烯有效地改善了M型钡铁氧体的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NixZn1-xFe2O4(x=0.2,0.4,0.6,0.8)铁氧体粉体.XRD显示制备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尖晶石结构.研究了其磁性能比如密度、起始磁导率、Q值和截止频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制备Ba2Co2Fe12O22铁氧体,在热处理阶段,分别通过控制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来制备不同粒径大小的磁性纳米粒子,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分析测试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铁氧体,同时探讨了反应溶液不同的PH值对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延长加热时间和提高热处理温度都会使纳米粒子的粒径增大,在PH值略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有序可控爆发性成核"纳米粉体技术,制备了掺钕锶铁氧体纳米粉体,并对粉体的晶体形貌和结构进行了检测。粉体的XRD分析表明:Nd掺杂改变锶铁氧体晶型,并产生一些杂相,其可阻止晶粒的长大;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剩余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而内禀矫顽力增大,磁感矫顽力先增大后减小;掺杂量为0.1时,磁能积指标达到最大值。另外烧结温度对磁性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钛酸丁酯、醋酸钡和冰醋酸等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工艺经水解、聚合合成溶胶,之后转变为凝胶,再经充分干燥、煅烧制成BaTiO3及掺杂镧BaTiO3粉体。研究了样品制备过程中影响溶胶——凝胶状态的因素,并用X射线衍射仪对粉体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溶胶的初始pH值及温度影响溶胶、凝胶的状态及胶凝化时间,煅烧温度等影响BaTiO3粉体的合成,掺杂镧影响粉体晶粒尺寸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工艺简单且饱和磁化强度高的磁流体,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得了纳米磁性Fe3O4粒子.然后以一定比例的镝钕对铁氧体磁流体改性,选择淀粉为包覆剂制备水基稀土复合铁氧磁流体.考察了镝钕的用量、包覆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包覆温度等因素对产物粒径及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表征.实验总结出适宜的条件:在n(Fe):[n(Nd3+)+n(Dy3+)]=30:1,n(Fe3+):n(Fe2+)=1.70~1.75前提下,镝与钕的用量比为n(Dy3+):n(Nd3+)=4:1,25%NH3.H2O(A.R.)作为沉淀剂和pH值的调节剂,反应体系温度控制在35℃左右,调pH值至9~11;以淀粉作为包覆剂,其最佳用量是每60mL载液0.0050g,包裹温度在50℃左右,包裹最佳pH=2~3,在该条件下制得的水基稀土镝钕复合铁氧体磁流体磁性能比普通水基铁氧体的要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粒径在200~300nm的单相六角铁酸钡粉体,并对其进行球磨,外加PEG-20000为分散剂,调节料浆的pH值等手段对六角铁酸钡磁性颗粒进行分散,研究表明球磨过程中磁性颗粒经历了团聚后打开,然后有形成诸如磁链、磁环等磁结构的过程。对六角铁酸钡进行干压(未加磁场和加磁场)以及磁场下悬浮-沉降等工艺成型,经过压力和磁场的作用得到的块材沿易磁化方向具有一定的取向。磁性测试结果表明:球磨前后的粉体比磁化强度(1.5T)从40.3emu/g上升到了51.5emu/g,这个数值接近铁酸钡单晶磁化强度,矫顽力从4.1kOe小幅度提高到4.3kOe。悬浮-沉降成型比磁化强度(1.0T)就达到了48.4emu/g,而矫顽力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锡粉和三氧化二锑为金属原料,制备得到柠檬酸锡、锑的配合物溶液,向其中加入乙腈,产生溶胶-凝胶过程。对洗涤后的凝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得到锑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实验表明:随着锑掺杂量的增加,纳米粉体的晶粒减小,比表面积增加,晶胞参数也发生相应变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长大,比表面积减小,高锑掺杂量的氧化锡纳米粉体显示出结晶性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磁流体,并通过振动样品测量其磁性能;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碱的加入量对锰锌铁氧体磁流体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提高反应温度,有助于磁流体磁性能的提高,加热温度保持在90℃为宜;(2)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磁流体的磁性能。加热时间为45—60min较为合适。(3)碱的加入量对磁性粒子晶体的形成至关重要,正常量或稍过量均不利于离子的共同沉淀及晶体的形成,容易获得非晶态或微晶态的物质。实验发现,当碱过量比达到0.25时,磁性能达到最好,此后,碱加入量如果再增大,反而又会引起磁性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制工艺简单且饱和磁化强度高的磁流体,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通过对铁氧体磁流体改性制备了水基镝钕复合铁氧体磁流体,实验讨论了温度、镝与钕的配比及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用量、pH值对磁流体稳定性,改变工艺流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在n(Fe):[n(Nd3+)+n(Dy3+)]=14:1,n(Fe3+):n(Fe2+)=1.70~1.75,镝与钕的用量比为n(Nd3+):n(Dy3+)=1:1,25%NH3.H2O作为沉淀剂和pH值的调节剂,反应体系温度控制在35℃左右,调pH值至9~11;(2)以明胶作为表面活性剂,其最佳用量是每60 mL载液0.005 0 g,包裹温度在55℃左右,包裹最佳pH=4。该条件下制得黑亮的水基镝钕铁氧磁流体,其磁性能比普通水基铁氧体高。在可见光的照射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看到明亮的磁光环产生。同时,还对产品的黏度、磁化强度、表面包覆情况、稳定性等进行了相应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