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旧时中国的缠足和西方的束腰,阐述了中西方审美的异同,以及两者运用束缚女性身体、牺牲女性生理健康为代价的极致审美观,进而引出对于现代女性在追求美得过程中改造自身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3.
缠足产生于偏爱小脚的审美话语霸权之下,而放足则在政治话语霸权之下艰难前行,话语霸权在缠足放足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放足或禁止缠足上,男性审美话语霸权没有形成,而急切依赖政府的行政命令,反观缠足却很少有政府的参与,几乎完全由于男性的审美偏好而盛行,封建礼教等只是挟持缠足为己所用而已.不管缠足还是放足,都是积弱的男性话语霸权任意驰骋之场域.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戒缠足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较早地关注女子教育,提倡和创办女学。为了更好地兴办女学,他积极鼓吹戒缠足,把缠足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在实践上设立不缠足会,在报刊上发表言论以此来推动中国近代戒缠足运动的发展。同时把不缠足的实践纳入自己的生活中,不仅要求女儿不缠足,还主张妻子放足。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许 《安顺学院学报》2013,(1):90-91,120
太平天国禁止缠足是广西地域文化和妇女劳动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是太平天国军事战斗和生产劳动的一种客观需要,其直接动机并不是为了保护女子的肢体不受摧残,反而给太平天国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不能视作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6.
禁止妇女缠足曾作为太平天国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依据。笔者认为禁止缠足是广西地域文化和妇女劳动习俗在天国中的一种自然延续 ;是太平天国军事战斗和生产劳动的一种客观需要 ,它给太平天国妇女带来了极大痛苦 ,并最终为江南文化所同化。不具备近代妇女解放的任何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城乡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不缠足运动。《湘报》作为湖南维新派的喉舌,对倡导女性放足更是不遗余力,刊载了大量的关于推动女性放足的论说、文告、章程和启事等。这些文章探讨了缠足之源、缠足之害、禁缠之难和禁缠之益。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审美认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过程,一种文化动力。而壮锦则是广西区域民族共同认同的审美形象,其传统状况和现状生动地反映出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指的是广西区域民族以审美方式体验并认同壮锦所表征的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并以此审美自律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审美行为。由此可见,研究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以揭示其建构路径,这对于如何通过审美文化来建构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对民族地区如何以传统而又现代的文化姿态融入开放世界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废缠足运动是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初步尝试,也是女性身体解放的起点。与这一时代思潮相呼应,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记录了废缠足运动的曲折历程,为我们了解女性身体与时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认同概念分析入手,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民族认同的发展观,发现民族认同具有区分性和发展性,并且与文化适应、人格发展、心理健康、行为适应等存在不同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第四次十字军占领伯罗奔尼撒地区后,新政权在当地推行了西欧式的封建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政策部分地延续了拜占庭时期伯罗奔尼撒乡村社会的农业活动,但也对当地的土地分配、农业人口数量与社会身份、农业经营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封建制度下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进一步发展了该地区在广阔的地中海贸易网络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乌玛尔阿孜.艾坦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诗人既通过对野性力的呼唤、图腾意象的再现和游牧意象的展示表现了对民族传统的执著守望,也通过对跨文化意象、走出意象的选择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超越。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长征精神是我党在最艰难时期与各民族一同铸造的巍峨丰碑,展现的是我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应常怀艰苦奋斗之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增强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及二者关系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发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完成二者的统一是关系到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大事。  相似文献   

18.
环境音乐是一种功用性音乐。中国环境音乐的发展.应植根于本民族的审美特征,通过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理念、音乐气质、音乐创作等方面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9.
政权更替、政权类型以及与政权紧密相关的军事利益集团对结盟政策产生影响。政权更迭后执政者优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生存、安全及合法性,而同盟是迅速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之一,两者存在互动。同盟承诺的成本影响同盟承诺的可信性,不同政权类型提供了对同盟承诺可信性的不同预期。军事利益集团通过提供较为清晰的本国、盟友及对手的军力实际情况与军力配置比较,通过军事利益集团内部与外部博弈、权衡,在结盟政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述炎黄的墓志颇多,是炎黄记忆的特殊载体。道教推崇擅长炼丹术、养生术及得道成仙的黄帝,魏晋以降的黄帝宫庙多与道教场所有关。炎黄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化了炎黄记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