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为美学辩护     
为美学辩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是“美是什么”?因为没有“美”,就没有“美学”。其次是“美学是什么”,它要论证的是一种专门认识(叙述)“美”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可能的?换言之,即使世界上到处都有“美”,但假如不能通过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把它明确下来,那么人们依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或不美的。在这种意义上讲,“美是什么”和“美学是什么”,是为美学辩护  相似文献   

4.
在盖格尔建构的现象学美学中,审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只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作为艺术深层效果的基础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形式价值、模仿价值和积极内容价值三类。审美价值是绝对的、不证自明的,并具有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而关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则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5.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6.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8.
户外广告作为现代商品传播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户外广告既能塑造城市形象,也能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美学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成为西方思想界的重要潮流,其影响至今不衰.它的基本特点是从人本主义角度考察美学问题,把关学与现实世界、社会伦理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人类的觉醒、人类的全面解放与社会和谐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车身语”是当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存在主义美学的理论支撑下,我们能从中解读出关于现代人存在的种种问题:“车身语”作者将审美关系指向他人,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与他人随时随地的冲突.主体存在状态是“烦”(包括“烦心”与“麻烦”)与“沉沦”(包括“闲言”和“两可”)以及“怕”.车主将自由视为主体存在的价值,通过“车身语”表达了企盼通过机会平等和自由选择来改变人生道路的诉求.“车身语”的主要审美形态是喜剧,它常运用双关的巧妙构思,突出审美的娱乐功能,对频仍的都市焦虑症起到化解作用.“车身语”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对存在的领会,是一种艺术性的介入.它在对生存境遇的反思中呼唤着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尔对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作出了根本的区别。但最具特色的是 ,盖格尔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现象学的对象而不是本体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广告意象是当代广告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段,它与文学意象在审美月的、审美体验、审美形式上有着质的区别.广告意象的真是一种立足于信息真实的虚拟真实,广告意象的善是基于功利性的社会文化的善,广告意象的美是一种仿像美.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3.
14.
王国维、蔡元培早期对美育从属德育智育等的看法开启了美育比附说的滥觞,一直以来,尽管学人已自觉地纠正此种偏颇,然其社会影响却并未减弱,并导致了当前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引起了受教育者审美心理畸形发展、审美境界不高的后果。因此,针对当前现状,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重建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7.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19.
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价值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艺创作的实质就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审美需要,求得精神的愉悦。用价值论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体现了文艺美学研究的新走向,必将开拓出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