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堂上,一片寂静……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老师的朗诵虽然抑扬顿挫,十分动听,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从未见过铁道和月台的鄂西小县城的孩子们,怎么也弄不清《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也就难以动情,只是不解地望着老师激动的样子,怔怔地发呆。 怎么办? 只见周老师眉头紧皱沉思着,忽然他眼睛一亮,放下书本:“同学们,这讲台就是铁道边的月台,我们请两位同学根据课文中的一连串动词,来表演一下‘父亲’过铁道的情景,你们说好不好?”  相似文献   

2.
在上《背影》这课(本文所指课文,均出白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同学们探究“望父买橘”这一段时,有个学生突然叫了起来:“老师,父亲做得不对!他不该穿过铁道!他在违法,他应该走天桥或者通道!”这一下,全班大笑起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转而问全班:“他说得有道理吗?”顿时,班上吵开了锅。人部分说有道理,怎么能随随便便穿越铁道?受这位同学影响,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立刻从我依据教参而设定的几个问题上跑开,纷纷质疑:“火车就在铁道上,买橘子直接上月台就是了!”“‘攀’字用得不对,应该用‘按’字!看插图中他根本不是在‘攀’!”“橘子是黄色的,哪有朱红的?”  相似文献   

3.
卢长根 《江西教育》2003,(15):27-27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导学互动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一、交谈。可以谈感受。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父爱”的感受。有的同学愣住了,因为他们对父爱“好像没有感觉”,我让他们再仔细想想,并提醒:作者是看到父亲给他买橘子而感受到深沉的父爱的,买橘子这样的事是多么小啊。类似的事你们就没遇到过吗?七嘴八舌地,同学之间说开了,嗬,真不少:修自行车、修书包、带自己上新华书店买书、下雨天用摩托接自己等等。然后教师归纳:这些都是父爱的表现。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观察、体会父爱…  相似文献   

4.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6.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7.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以后,我开设了一节夏习课。内容之一是让学生按规定的数值分别画出所学过的基本平面图形。当我口述画出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时,因口误错说成“画一个面积是2厘米的正方形”,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误。反应敏捷的学生立即纠正说:“老师,你这句话说错了,应改为‘画一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补充说:“老师,这句话还可以改成‘画一个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8.
玻璃心     
<正>在一个儿童教育的会议上,一位70多岁的老者讲述了他童年时的一段往事。他说:"我曾经是一个画家,其实哪个孩子又不是呢?有一天,老师教我们画一幅画。当时很多孩子合用一份水彩颜料,我等不及了,就用自己的蜡笔给画上颜色。当我喜滋滋地把画交给老师时,他一边接过来,一边转过身向其他的孩子展示说:‘你们看,当你们不愿等待时,会画出多么糟糕的一幅画,就像这一幅。’"那老者说:"我当时听到‘呯’的一声响,一道门向我永远地关上了,从此以后,我不再是一个画家了。"  相似文献   

9.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  相似文献   

10.
心悟今天,是教师节的前一天,班里一位可爱的小男生偷偷地跑进办公室,腼腆地对我说:“老师,你的‘伊妹儿’地址是怎样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三年级的农村学生,竟然也知道“伊妹儿”。于是,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知道老师的‘伊妹儿’想做什么?”他依旧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想给你发电子贺卡。”震惊之余,我也忍不住感叹,孩子是多么出其不意,他们总是在突飞猛进地变化着。对于一位教师来说,这是多么幸福,有这样的孩子,有这样的心意。在飞白处寻思一幅意境幽远、空灵绝荡的中国画,画面上定会有许多“飞白”。它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感觉一直以来都与“鸡兔同笼”颇有缘分。这是一道数学名题,却困扰了我整个小学生活,而今身为人师,苦恼依然——因为我正在对我的四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题我换汤不换药已经教三遍了,但仍有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要知道这些学生还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呀!对此,我惟有苦笑。机缘巧合,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鸡兔同笼”。当时一看到大门口黑板上的这个课题,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竟敢上这内容?然而现在,我只想说:数学,就这么简单!”亮点一:怎么画最简单?”——学画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教师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声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接着教师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个‘|’表示鸡’、“有四个‘|’表示兔”……不久鸡和兔...  相似文献   

12.
教苑茶座     
幽默与漫画教师说吻一位大学教授给学生讲道:“古时候‘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一学生问:“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小品的‘品’是不是三个人在一起接吻?”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看‘品’还好解释,兵器的‘器’呢?是不是四个人在一起和狗接吻?”全班笑成一团,教授摔书而去。文明用语老师批阅小新的周记,周记里写道:“考试不及格,我说是爸爸遗传造成的,爸爸骂我‘嘣嘣’!”“嘣嘣”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师大伤脑筋,于是把小新找来问。小新说:“老师让我们文明用词,写‘放屁’不太文明,所以用了‘嘣嘣’替代。”…  相似文献   

13.
不久之前,我参加了当地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这位教师用了十八分钟的时间,让两名学生来摹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内容。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学生课桌作道具。一张课桌代表"铁道",另一张课桌代表"月台"。课上由一名体形较胖的学生扮演文章中的"父亲",先爬过这"铁道"和"月台",然后再去为"儿子"买橘子。买上之后再由原路返回。课堂上,由于这名学生不慎,在返回时差点从"月台"上(即学生课桌)摔下来,于是,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时教师并未对这一"意外"情况作任何处理)。紧接着,  相似文献   

14.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校园幽默     
《华章》2004,(4)
尽孝老师教我们尽孝,说回家后要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笫二天老师要学生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学生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说吧。”’另一位学生说:“我才倒霉呢!我父母问我:‘是小是今天发成绩单了?’”  相似文献   

16.
小元元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她对我说:“杜甫诗里有一个错误,还是我发现的。”我听了不知所云,要她具体讲一讲。她说:“我们书上有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鸟,应该说‘两只黄鹂’,可是杜甫写的是‘两个黄鹂’。我问了老师,老师说:‘杜甫用词不当’。”孩子幼稚无知,误解不足为奇,但这位老师脱口而出说“杜甫用词不当”,其自信与大胆不能不令人骇异。我明确告诉元元,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尊为  相似文献   

17.
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我一改以往一问一答的讲读方法,来了个“大放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课文,发现写得美的句子就画出来,或者对课文有什么补充就写上去。这样的角色转换,实际上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与空间交给学生。几分钟后,他们的体会和见解使我大受鼓舞。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草地边的一行小白杨,飘下几片金黄的叶子’这一句写得好,‘飘’字特别美,我好像看到落叶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慢慢落下,舍不得离开大树妈妈。”另一位学生说:“‘果园里有好多红星在闪烁,那是苹果成熟啦’这一句写得很美,使我想到舞台上演员穿着带有金片…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9.
上午的作文兴趣课上,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当一回‘盲人’,进行画画,怎么样?”“啊!当‘盲人’?”同学们一听,都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老师顿了顿,笑着宣布:“要求是,先准备一张大白纸,然后闭上眼睛,画一画你最喜欢的人。”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这些“小盲人”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了。画谁呢?我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搜索着。对,就画我那亲爱的妈妈吧。我摸起笔,先画圆圆的脸蛋儿,再画……画着画着,我就等不急了,想立刻看到自己的“大作”,于是速度又加快了一些。终于画好了,我急忙睁开眼睛:我的妈呀!这是什么大怪物?圆圆的脸上什…  相似文献   

20.
95分+5分     
一位老师正在批改一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作业的内容是临摹教师在黑板上的范画——刺猬。忽然老师的目光被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一只画得很普通的刺猬,只是在刺猬的后面画了一串脚印,还歪歪扭扭地写了两个字——“向前”。老师握笔的手顿了一下,写下了“95分+5分”。作业发下去后,学生来问他:“老师,我得的是100分吗?”“不是。”“95分+5分不就是100吗?”“哦,那你说100分意味着什么?”“非常好,就是完美!”孩子很得意地说。“对。你的画有画得不像的地方,喏,你看——”老师用手指着说。“可是我尽力了……”“我知道。你的刺猬的确得了95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