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往日,遇事被人打扰,有的就说:“真是‘半路里杀出个李逵’”。这句话成了不满别人干扰的口头禅。这正是由于《水浒》对李逵形象的歪曲和一些错误评论所造成的。在这里,我们要为《水浒》中的造反英雄李逵鸣不平,唱赞歌。李逵为什么要从“半路里杀出”呢?且看以下几个回合就很分明: 众所周知,筛锣击鼓的“菊花会”,是叛徒宋江精心安排的一个望招安的誓师会。会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流传最广的有两种:一是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一是七十回本《水浒传》。前者叙述了梁山起义的全过程——从聚义,到招安,到征辽、征田虎王庆方腊,直到宋江等人被毒死;后者是清人金人瑞(字圣叹)所传的本子,结束于英雄大聚义,金圣叹添上了一个卢俊义的“噩梦”,梦见梁山全体英雄为张叔夜所擒。后人说金圣叹“腰斩”水浒,就是因为他一刀砍去了英雄大聚义以后的所有情节。平心而论,《水浒》中最精彩的笔墨主要集中在前七十回。当然,在《水浒全传》中,七十回以后到受招安以前,也有不少精彩的章节,如李逵元夜闹东京、李逵大闹忠义堂以及后来负荆请罪等。  相似文献   

3.
三国戏、水浒戏是元杂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元杂剧中占有显著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它们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前,是小说成书的重要材料来源之一。据统计,在元杂剧中三国故事戏约有50来种,水浒故事戏约有34种,现有剧本流传的,前者21种,后者6种,约占元杂剧现有剧本流传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三国戏,大多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最重要、最精采的部分,对刘备集团倍加称赞,拥刘贬曹的思想非常鲜明;还出现了《王粲登楼》、《管宁割席》、《七步成章》、《蔡琰还朝》等一些描写文人、才女、术士的风流轶事的剧目。水浒戏则多对梁山事业作正面肯定;对宋江、李逵等起义英雄作热情歌颂;对梁山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及人民与起义军的血肉联系也作了生动刻画。 在元代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杂剧中,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张飞和李逵了。在现存的21种三国戏和6种水浒戏中,以张飞、李逵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分别为9种、4种,可以说是“一股猛张飞浪”,“一股黑旋风热”。张飞、李逵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的喜爱,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观众的审美心理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鲁智深的绰号叫“花和尚”,这是众所周知的。《水浒传》对此也表述得非常清楚。但这个绰号是在鲁智深出家之后才有的。在鲁智深出家前,他有没有绰号,假若有的话,绰号又是什么,《水浒传》中没有明确的表述。研究《水浒》的著名学者何心先生认为鲁智深出家前的绰号叫“镇关西”。他在《水浒研究》一书中说道: “元明杂剧中鲁智深另有个绰号叫做‘镇关西’。《梁山泊李逵负荆》剧李逵唱《醋葫芦·么篇》云:‘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便落草,便在黑影中摸索也应着。’  相似文献   

5.
在元杂剧的三大类题材中,有一类是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历史剧。当中,以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聚众起义的史料为创作题材的水浒戏,就其思想倾向和数量而言,在这些历史剧中,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今有存目的二十五种水浒戏中,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角的李逵戏竟有十二种。从有剧本传下来的六种水浒戏来看,思想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也当推其中的《李逵负荆》和《双献功》这两种李逵戏。可见,李逵戏是水浒戏中比较优秀者,是元杂剧中此较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浒》塑造人物形象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对《水浒》的全面评价,而且对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也是大有好处的。《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革命英雄的形象,李逵是其中最鲜明、最突出、最引人入胜的形象之一,读过《水浒》的人是很难忘却李逵的英雄形象的。那么李逵是什么样一个农民革命英雄呢?作者又怎样来塑造他的英雄形象呢?我们首先看到,李逵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由于宋江等人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致  相似文献   

7.
提起黑旋风李逵,妇孺皆知。共影响之巨大,在水浒英雄群像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怎样认识李逵,人们却颇有差异:有的说他是小说中最杰出最先进的农民英雄,有的说他是盲目、散漫的游民无产者,也有的说他是一个欺软怕硬颇富阿Q精神的“常败将军”,等等。其实,李逵在小说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水浒传》里其他人物的塑造,主要根基于现实生活,而李逵的塑造,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关系重大,也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设  相似文献   

8.
课外文学名著知识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例如,河南省中考第5小题:写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①《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______。②《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涉及的人物较多,初中生记住最主要的几个人物就行了。如《水浒》中的宋江、晁盖、吴用、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对于《水浒》这…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游艺的风气较为盛行。《水浒》中有许多关于游艺民俗方面的描述:足球:高俅是一位踢足球的高手。相扑:“燕青智朴擎天柱”。文身:“花绣遍身光闪烁”。博戏:李逵大闹赌博房。  相似文献   

10.
自《水浒》故事流传以来,作为主要水浒英雄人物之一的李逵就倍受关注,对李逵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这一形象,对这一形象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深刻地批判了改良主义和奴隶哲学。批判了庸俗、懦弱不敢造剥削阶级反、安于奴才地位的“奴才”;赞颂了毫无奴颜媚骨,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傻子”。重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于我们评论《水浒》中的奴才宋江、“傻子”李逵是颇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2.
《水浒》不是什么“革命教科书”,而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它的作者站在反动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沒有、也不可能在书里真正塑造出一个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来。《水浒》中的李逵,坚持农民起义的正确路线,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却被作者做为“邪”的典型来描写,处处进行歪曲,以此反衬宋江的“忠”和“义”。至于他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不是什么悲剧,而是“去邪归正”,成了“正果”。因此,晁盖被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水浒》中宋江和李逵是一种对立性格人物的组合,这种组合模式的最初原型出于中国春秋年代的一对真实人物——孔子和子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诸种对立统一在“宋——李”式组合中得到具体化和丰富化,而“德”与“力”的矛盾关系是其本质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一、“宰相胸襟”《水浒》中的李逵,常以不顾安危、战斗勇猛著称。但,他还有另一个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特点,即:心地宽大,能容纳人。李逵去凌州迎战水、火二将的途中,在官道旁边遇到一个大汉,发生了口角。于是,波澜迭起,层层相推,作者用了三小节文字,把李逵上述这一特点一层深一层地揭示出来。先是: 李逵便抢将入来。那汉子手起一拳,打个搭墩。李逵寻思:“这汉子倒使得好拳!”坐在地下,仰着脸,问道:“你这汉子,姓甚名谁?”(六十六回)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三年以来,各地陆续出版、发表了一些评论和讨论《水浒》的著作和文章,但数量不多。对小说中的宋江形象,多数文章给予否定,而对于整个《水浒》,明确地持否定态度的,只有个别文章。评论和讨论大致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水浒》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第一种观点认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丑化李逵,否定以李逵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水浒》研究至今,论著浩繁,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注意到,那些专门论述《水浒》人物的文章,选取的研究对象非常集中,无非宋江、林冲、武松、李逵、鲁达等,而在一百○八将中赫然位居第三的军师“智多星”吴用,却格外地受冷落。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确属事出有因,本文也将有所解析。我认为,作为水浒众好汉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唯一以个人智慧为梁山义军服务的知识分子,吴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研究他,无论对认识这个形象本身还是对认识整部作品,都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李逵是《水浒》中五位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之一。但与宋江、鲁达、林冲、武松不同的是,李逵虽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英雄人物形象,他却并没有得到较长篇幅连续的表现。李逵的形象在书中被分成三个段落:第三十七——三十九回写江州当小牢子的李逵,第四十二回写李逵回乡接娘的冒险史,第五十一回——五十三回写梁山义军进攻高唐州时李逵所演的有趣插曲。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片段因主题和情节需要而带写到李逵几笔。除李逵取娘此回他是主角外,李逵都是配角。  相似文献   

19.
鲁莽的李逵     
鲁莽,又叫莽撞或冒失,意思是事先不考虑周全,毛手毛脚,粗枝大叶,胡干蛮干。人在情急之下,偶尔鲁莽一次,不一定闯祸,但是鲁莽成了性,那就早晚要出事。《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就是一个莽撞成性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一部《水浒》从头至尾,不惜笔墨,肉麻地吹捧了宋江的所谓“乐善好施”。你看!阎婆惜一家流落至郓城,父亲身亡,无力丧葬,宋江随即挥笔书帖恩施了“一具棺材,而且外送十两银子”;在江州,初迂李逵,听说李逵赌输了钱,便“慷慨”相奉十两大银一锭;在山寨,更是“仁慈宽厚,义气冲天,”每获战果,便分放众人,对“哥儿兄弟”“如同骨肉一般”。乍一看来,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事实真是这样吗?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