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思乡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之一。这些思乡诗按内容可分为旅愁归思、迁谪思乡、戍卒怀乡等几类,虽然有差别,但在诗中传递的思乡的情感是一致的,而且在写作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本文以一些唐代思乡诗歌为例来探讨鉴赏这类诗歌时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一、思乡诗常见意象  相似文献   

2.
刘勇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2-74,81
在唐代边战频仍的背景下,许多诗人为建功立业远离家乡奔赴边塞,思乡怀亲成为边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边塞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借思乡之情衬托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揭示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以及表达对战争的认识等等,从而将思乡怀亲主题与边塞主题完美结合,不仅赋予传统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也增强了边塞诗的审美内涵,使边塞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整首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相似文献   

4.
建安诗人首次将乐音意象与思乡主题结合起来,乐音是怀乡的催发剂。听觉意象常以乐器象征,还泛化到禽鸣鸟语、滴雨、鹃啼、雁鸣等意象。为此乐音本身的审美能量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味。闻音思乡的情感力量,还泛化、织入到小说戏曲中。作为视听并具的意象话语,乐音音响是音乐与文学、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间互动关系的体现。思乡主题对此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潘长广 《快乐阅读》2011,(27):124-125
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漂泊之苦与羁旅之艰催生了"思乡怀人诗"这朵绚丽的奇葩。高考试题也多从这类诗歌中选材,可以说,思乡怀人诗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焦点。下面从  相似文献   

6.
古代酒文化中的宋代女性文学思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酒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对象。但是宋代女性文学沉淀于酒文化中的思乡主题却与男性主流文学不尽相同,它虽然缺乏男性文学广阔的时空境界和独立自由的抒情主体,却在有限的审美时空里抒发了古代女性历经战乱、异域飘零的情感体验,真实叙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遭遇中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在多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在诸多方面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战争诗确立的三大经典主题,即经久不衰的爱国主题、家国相连的思乡主题以及温润和雅的闺怨主题,极具独特的情感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战争诗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主题的渊薮,其主题范式、抒情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精神追求为后世边塞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为主线展开,探析了艺术歌曲自传入中国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贯穿的思乡主题,并把20世纪初至二十年代与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思乡主题的中国艺术歌曲中所表达思乡之情的表现手法、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乡是文学重要的主题。人生旅途崎岖修远,当自我实现的进程遭受阻滞,其情感反应一般是怀乡思亲,心与情交汇成深沉的乡愁。在文化上反映的是思乡怀亲诗的创作。又常以托月寄兴来传达。这种乡土情结经漫长的历史沉淀,扩展为乡国情结的民族情怀,具有传承性,也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11.
金肽频的诗朴素、本色,是词语穿越诗歌内部和生命内部时的一种自然呈现。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自己下潜到意识的深层对生存体验的诗性再现或消解,一类是把自己的情怀直接寄托于移情对象上去,抒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思念与向往。它们都表现了精神还乡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兵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5):103-109
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扬州遗民诗群乃至淮海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这个诗群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就社会活动的范围与生活方式而言,又可分为隐居家园和游食他乡两类。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高度关注现实,深切眷怀故国。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关注现实人生,嗟贫、叹苦,抒写人生苦况;家国兴亡之感,故国旧君之思;凄苦、严冷的诗风;诗学取向上以杜甫为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中华游子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把它分为四个方面 ,即对中华灿烂文化的钟情和热爱、对故乡秀美山川的怀恋、对故乡亲友的关怀和思念及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14.
乡土情结的人文精神:汪曾祺返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曾祺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辊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共化乡土作品。其作品表现出特有的东方乡情是对时代和经济的感悟和超越--在乡土化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中注入了人性的光辉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月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的某些方面的涵义在长期反复使用中,获得了约定性,成为人所习见、递相沿用的现成意义。月意象的约定性的涵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永恒;美好等。  相似文献   

16.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7.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爱登楼,女性词人更爱登楼,因为登楼者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她们以闺楼或青楼为媒介,抒写属于她们的愁苦情怀;闺中女子的爱情渴望;亡国宫女的爱国情思;被掠民女的血泪控诉;底层歌妓的悲苦辛酸.  相似文献   

20.
"月"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独特意象,除却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跟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关,而这种内心世界是一种关于"美好"的情感世界,那便是对故土家园、相亲挚爱的思念之情,对宇宙人生的深层思考,以及对自身人格风范的超然体验和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