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它分值高达60分,被尊为"天下第一题";它地位举足轻重,素有语文"半壁江山"之美誉。然而也是它,在每年的高考中,成了不少学生的绊脚石、伤心地,成了考场"滑铁卢"。不少人提到它往往喜忧参半、感情复杂,真可谓爱也是它,恨也是它。  相似文献   

2.
前几日偶读张世尧先生的大作《让生活慢一点》,心中感慨万千。鄙人与世尧兄平日交往颇深,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他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首先让我产生疑惑的,是让生活慢下来的可行性。事实上,快节奏生活已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的实施使大量的"讨论课"、"辩论课"、"表演课"走进课堂,而传统的"讲授课"则退居二线。但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不能也不应该随便盲从于某一种教学观念,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可采用"讨论式"、"探究式",也可采用讲读式、接受式,甚至满堂灌、填鸭式也无妨。  相似文献   

4.
本期“讨论吧”的话题是:公分母必须是最小公倍数吗? 在收到的50余份来稿中,大都提到了“关注体验”“发展思维”“淡化形式”“顺势而行”“自然生长”这些关键词,但每位教师的视角和关注点又有些不同。相信您读完下面的来稿后,一定会对这个话题的答案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要进行预习,大概没有人会置疑.因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预习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的有关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著作中.对于预习,无人置疑,还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十多年来的语文建设中,早已把预习列为语文教学的常规之一,诸如"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这一套,长期以来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习惯地要求学生认真执行的学习规范,关于预习的作用,网上文章比比皆是,每个语文老师随便就可以说出个十条八条.  相似文献   

6.
尤继峰  司民 《现代语文》2001,(10):30-31
自“五四”倡白话废言以来,用言写作似乎就成了大逆不道,于是在各级各类语教学中几乎再没人提,也似乎没人敢提用言写作。建国后尤其如此,大有已成永远的禁区之势。那么,把言写作彻底打进冷宫,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该不该让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写点言?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客观地审视一番。  相似文献   

7.
正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大家几成共识,那就是教师不应该是演员,而应该成为导演,因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然而,一场精彩的演唱会,让我有了不同的看法。那是中央电视台在张家界举办的一场"艺苑风景线"明星演唱会,演唱会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除了伴舞外,先后有周艳泓等十多位演员上台表演,他们或小品,或相声,或演唱,各有绝活。同样是演唱,有的以抒情缠绵见长,有的以青春活力独秀,有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要进行预习,大概没有人会置疑。因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对预习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的有关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  相似文献   

9.
常听到人们说:“让×××去做这种工作,真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每每这时,我就会感到不解:即便是一块“大材”,“小用”一下又何妨?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被赏识。一时被“小用”说明不了什么,腹中的才华,才是人生中最有力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对于王强的作弊和欺骗行为,如果教师毫不含糊地“秉公执法”,甚至进行毫不留情地讽刺、挖苦、批评、奚落,那么撕碎的将不仅仅是他的试卷,更重要的是给他当头一棒,使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消失殆尽,从此可能会不思上进,破罐子破摔。  相似文献   

11.
正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其实都清楚,经典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这一些经典的积累,是厚积薄发的铺垫,这样的厚积,是我们薄发的源头活水。仅仅从写作这一层面而言,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包括经典内容,我们才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而,不知  相似文献   

12.
模仿又何妨     
眼下,“创新”一词叫得颇响,技术要创新、教育要创新等等。创新自然是个好事情,有创新才能有突破,才能有发展。但凡事就怕走极端。最近听作文讲评课,常见一些教师对学生作文批评多于鼓励,特别是对那些据说有点范文影子、带有模仿性质的作文多加指责,什么“立意不新颖”,什么“选材不典型”等等,似乎一沾上模仿的边,作文便毫无意义,模仿是旁门左道,不值一哂。   写文章要有新意,这当然没错;但是,模仿又何尝一无是处 ?  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发现前人未发现、未言论之事物,已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辈成年人,读先贤之书…  相似文献   

13.
陈燕 《班主任》2010,(2):56-56
期中考试监考时,我发现小郁神情紧张地把左手伸到课桌里,小心翼翼地看手机。直觉告诉我——她在用手机作弊。当我出其不意地把手放在她左肩上时,我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她的脸因极度恐慌而变得煞白,眼里流露出哀求之意。刹那间,我动了恻隐之心,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左肩,意味深长地说:“考试要谨慎细致,一只手在答题时,  相似文献   

14.
示弱又何妨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同学,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起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依然是一副吊儿郎当的“德性”,上课还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没有开过头,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试卷分析时,我虽然心知肚明,清楚其中有多少水份,但我仍然假装糊涂,权当不知道他的过去,不明白他的底细,而是将他看…  相似文献   

16.
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文章从杨梅树和杨梅果两个方面写了杨梅的可爱。写杨梅树时,主要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杨梅果时,作者是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入手的,并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刺激读者,引起读者想尝一尝的欲望。这也是本文的高明之处。 学此文时,我先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到第二自然段时,我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嘬着嘴作“吮吸”状,然后又张开双臂作“伸展”状,同时面带微笑。——哦,他们把自己当成春天雨雾中的一棵棵杨梅树了。 当我读到“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  相似文献   

17.
翻阅杂志,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术教师让学生画春天,大部分学生用缤纷的色彩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但有一个孩子却与众不同,他的画只有一种颜色,绿绿的小草,绿绿的柳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硕大的绿色太阳!老师问:"你怎么把太阳也画成绿色了呢?"孩子说:"春天看上去都是绿色的,我想春天的太阳公公如果也是绿的,那就有更多的小草变绿了。"教师听了低声嘟哝了一句:"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8.
时下,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一话题,教师们常常为此“公”说公的理,“婆”言婆的道,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难辨。许多教师认为:因预习后,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事先有了了解,所以学习的求知欲就被冲淡了,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欲望不高,对数学知识产生乏味的体验,课堂会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而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恰恰相反,学生在解决难题后的喜形于色,有了成功感的笑逐颜开,足以说明这一点。况且,是否需要课前预习不是受教师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而是源于学生是否具有预习的学习需要与自觉的学习习惯。如若学生养成…  相似文献   

19.
<正>记得那是几年前,一学期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我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回家,门口传来了响亮的报告声。打开门一看,是一个高高帅帅的小伙子,看上去很眼熟,可我一下子竟叫不出名字。老师好!我是小朗,放假了,来看看您!他这么一介绍,我想起来了!是他,那个曾经让我为他保守秘密的小男孩。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一副吊儿琅当的“德性”,上课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投有开过号,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