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日清晨六点,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 经过4天4夜的超长救援作业之后,湖南消防地震应急救援突击队的战士们都疲惫至极。为进一步鼓舞士气,激励官兵,“弥大校”和突击队指挥部人员商议在清晨八点举行突击队火线立功、入党宣誓仪式。  相似文献   

2.
3月29日下午1时50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万里同志因病逝世。噩耗传来,我哀思不已。敬爱的老程!在行政工作上,你是我亲切的上级;在新闻业务上,你是我诲人不倦的老师。自1986年10月,你因肝癌住院以后,仍然给了我多次亲切的教诲与指导啊!3月25日,即你辞世前4天,你约我去医院。窗外,春风吹送着零星小雨。你躺在病榻上,语重心长地嘱咐事情。你挂念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不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陈至立国务委员 ,尊敬的刘继南校长 ,尊敬的老师们 :各位校友、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 ,我们的母校北京广播学院迎来了她的5 0华诞 ,在此 ,请允许我代表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广院校友向自己的母校说一声生日快乐 ,向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老师道一声谢谢你们 ,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说一声节日好。在我们共同的节日里 ,回望母校走过的道路 ,自然感慨万千。像我们的祖国一样 ,我们的母校也历经坎坷 ,在最近的 2 0年迅速崛起 ,以自己不断前进的身影 ,加入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浩浩洪流中。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  相似文献   

4.
在我身边有一位可敬的共产党员,她就是辽宁省档案馆党政一部原主任张秀春同志.虽然她已从工作岗位退休了,但她那朴素的作风、慈祥的面容和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却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5.
想起一位老人--图苑先贤杜定友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前的那个雨季,他水远地走了。他是个才子,大学三年拿下三个学位,学问渊博宏重,才干头角峥嵘。如果混迹官场,他一定不难出人头地;但是,他从一开始就选定了一个冷板凳,一碗吃不饱饿不死的冷米饭,这就是当时国民既陌生又漠视的图书馆。他被人称为不识时务的呆子。他知道图书馆是为他人做嫁衣,他知道管书的原本是书僮。但他无怨无悔地株守书的家园,至死不渝。他是个书痴,他爱书如命,一生只为书忙。平时日夜操劳,以馆为家;战乱时地放弃国外逍遥讲学的机会,固守岗位,书在哪里人在哪里,与图书生死相随。为保存珍贵图书,他…  相似文献   

6.
放眼全国,为一个村书记言行出书立著,这样的待遇,目前仅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享有。 作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领导者,吴仁宝留下很多讲话、访谈和文章,有许多充满哲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而又浅显易懂的经典话语,如今汇聚成一部《吴仁宝箴言》。  相似文献   

7.
8.
在2008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高端论坛会上,国家档案局领导、专家、学者、同行、计算机专业人士为我所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几次响起掌声,会下他们纷纷上前与我约定:要寻找机会登门拜访,共同探讨如何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希望我真实地写一写从事档案工作23个年头的苦乐人生和轶闻趣事。提笔著来,多年来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充盈了脑门,要说的事情太多太多,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9.
我是解放军报第四期函授学员,自1992年参加函授学习以来,认真阅读每期的《军事记者》(原《新闻与成才》)杂志,以杂志为老师,以杂志为教材,结合工作搞报道,坚持10年不间断,先后在《中国国防报》、《山西日报》等中央报刊刊登稿件和新闻图片168篇(幅),连续8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今年还荣立了三等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事记者》这位无声老师的辅导,没有那一位位未曾谋面的编辑记者的谆谆教诲,没有身边领导和战友们的热心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去年12月21日,我有机会参加在北京人…  相似文献   

10.
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按照规定,每名研究生每学期可报销二十元的买书费。有一次,老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报销书费这个制度不错哩……发票就可忠实地告诉我,我的学生这学期究竟读了些什么书……”。学期将尽,老教授把学生的发票拿来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在发票的“书名”一栏里,千篇一律,不是写着“新书”,就是写着“旧书”。老教授气得两手发抖,不断地重复:“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盐阜平原一座小镇里,一名性格风风火火的青年带着梦想走进军营,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当年的追梦青年已成长为一名师职领导干部。这位青年就是曾在团、师、军机关担任多年新闻干事,在新闻战线上做出骄人业绩,被《解放军报》、《人  相似文献   

12.
13.
我所尊敬的一位出版界前辈陈原先生曾说:“回忆是痛苦的,但同时也可以是甜蜜的。不是吗?”然而,我的胆汁与他可能不同。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我极为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标,一扫不惑之年内心的阴霾和无奈的叹息,重新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回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平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2015年2月,李耐因在"新时期新华社调查研究培训研讨班"做了"谈调查研究"的讲话,细述了他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历和感悟。他谦称,已离开工作岗位20多年,讲的都是"老话"。但从这些"老话"中,我们能感受新闻工作的那些变与不变,以及怎样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四川省内江日报社任职记者。恰逢内江市承办纪念"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不少新闻界泰斗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应邀来访。作为范长江先生故乡报社的记者,我有幸采访了莅临内江的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同邵老的一面之缘,对我的新闻观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党的八十华诞前夕,我去南京朝天宫附近的寓所探望一位党员老编辑——左克同志。左老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报人、新华日报高级编辑。 左老坐拥书城,虽年近八旬,却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话逻辑性强,思想依然年轻,有一股执着的追求精神。他的老伴老张在一旁说:“我总劝他,上了一辈子夜  相似文献   

17.
驻站记者是新闻媒体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阵地,也是产生优秀记者的摇篮与沃土,是青年记者、编辑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实现价值、健康成长的好场所.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0,(4):30-31
原《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报人。2003年11月退休后从事报刊审读工作。他政治素质高,新闻业务强,以专家的眼光评析报纸,指陈得失,为省出版物审读中  相似文献   

19.
许是热爱编辑工作和乐意使自己的余热对社会有点用处的缘由,我于1988年离休没几天,便又应聘到一家金融杂志社继续做编辑工作,至今已逾6年.回顾这段编辑工作的粗浅体会,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仍然需要学习新鲜知识;二是依旧需要不断增强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文艺报>2001年8月31日头版刊登了卢弘的小文<现在还有这样的编辑吗?>,读后思之良久,对他所谈到亲笔回信给作者的编辑传统的丧失深感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