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的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物体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是:①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或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都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使学生对"力"有切身感受,并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以及把握物体运动特征,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课前可准备一辆童车、一辆玩具小汽车以及纸风车、小皮球、荡摆、干电池等教具,并要求各实验小组准备纸风车、干电池、铁环、小皮球、玩具秋千等实验用具.课上,可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材料:木箱,纸风车,铁环)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材料研究一下这些物体受到外力以后会怎样运动?(学生实验) 生(1):木箱在推动,纸风车在转动,铁环在滚动。生(2):我不同意木箱在推动,推动是指人在推木籍,而不是木箱运动的方式,应该说木箱在移动。生众:对,木箱应该叫移动。师:太家讨论得很好。你们都玩过秋千,那么,谁能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三册十至十三课,是用运动状态和力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其教学目的是,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几种运动方式移动、摆动、转动的特点;物体自由落地,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教学“物体的运动”一课,应着重让学生懂得,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平移和旋转     
[教材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指物体的运动方式或图形的移动方式,它们都是物体或图形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本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较为简单的平衡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提供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运动,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道斌 《山东教育》2012,(17):44-45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通过玩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还有旋转运动,并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启迪学生为了改变物体的位置,除了将物体移动一段距离外,还可以将物体转动一定角度,引出课题"生活中的的旋转"。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喜欢而又简单的小游戏———俄罗斯方块作引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1.利用课件展示"小朋友荡秋千、转动的指针、转动的风车"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并思考  相似文献   

10.
《滑动与滚动》一课从创设搬运矿泉水的情境开始,引出两种运动方式,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多幅运动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滑动和滚动的理解,从而揭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再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  相似文献   

11.
《滑动与滚动》一课从创设搬运矿泉水的情境开始,引出两种运动方式,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多幅运动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滑动和滚动的理解,从而揭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再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2.
石波  范明刚 《科学课》2008,(6):18-19
一、教学分析本课主要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认识"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  相似文献   

13.
1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既了解一种具体运动,又巩固匀变速运动规律,同时也为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2课。教材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式》的教学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并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形象、具体地表示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究、操作、观察、讨论,体验成功的快乐。随后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一节四年级科学课《物体的运动方式》,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玩自己带的玩具,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然后提供带细线的小木块、乒乓球、玻璃小瓶、橡皮筋、塑料尺等几种材料,让学生自由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在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的环节中,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一样一样地来研究,如带线的小球,可以研究摆动;乒乓球可以研究跳动和滚动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物体的运动后,我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想一想,怎样可  相似文献   

16.
教学时间:2003年3月教学地点:海门市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学对象:三年级【教学过程】一、观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师:同学们,生活中咱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视频播放陀螺、汽车、缆车、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师:这些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能帮它们分分类吗?师:大家把陀螺和风车分为一类,能用手势表示出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吗?师:谁来用一个词概括这种运动方式?生:旋转。师:像陀螺、风车这样围绕一个点转动的现象,数学上称之为旋转。师:那缆车、笔直前行的小汽车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谁用手势表示一下?师:像缆车、笔直前行的汽车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走钢丝者为什么要手持长竿?同学们,不妨试一试,取一枝晒衣竹竿,模仿走钢丝者双手握着竹竿,用力摆动竹竿,使竹竿像翘翘板样来回摆动,有什么发现?由实验可知,要快速摆动竹竿是不很容易的。物体不但在移动上具有惯性,在转动上也具有惯性。直线移动的惯性单纯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是在观察了植物,寻访了小动物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亲自了解自己的身体,使他们从整体上对人的构造有个概略的了解。而本课“奇妙的指纹”则是对人体的局部进行较深人地观察。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平抛物体的运动”作为“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 ,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 ,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是本课的重点 ,平抛运动的分解和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深刻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熟练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 ,笔者设计和实施本课教学的流程图和一…  相似文献   

20.
意外的收获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一节四年级科学课《物体的运动方式》(苏教版)感触颇深。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玩自己带的玩具,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然后提供带细线小木块、乒乓球、玻璃小瓶、橡皮筋、塑料尺等几种材料,让学生自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在放手让学生自由研究的环节中,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一样一样地来研究,如带线的小球,可以研究摆动;乒乓球可以研究跳动和滚动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物体的运动后,我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动起来,看谁发现它们运动的方式最多?”没等我说完,学生就投入到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