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那曲地区北部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交界的地方,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此,人们称这里为万水之源”.一九八二年四五月间,我和西藏日报的一名青年记者一起,曾到位于江河源的安多县多玛草原采访,历时四十多天,行程千余公里,所见所闻,颇为新奇. 风雪唐古拉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藏北重镇那曲乘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多玛草原前进.过了安多不久,车速渐渐变慢了.我以为车子出了故障,忙提醒司机检修一下.司机笑着说:“现在汽车正在向唐古拉山行驶,海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夕,邮递员送来了一个鼓囊囊的大信封。打开一看,原来是西藏那曲地区的几位藏族朋友邮来的两条洁白的哈达。我知道,这是他们在相距万里的藏北高原上,祝贺我新春吉祥如意,祝愿我在新的一年里在工作中取得新成绩,表达我们之间的友谊情真意切、地久天长。在藏族同胞的心目中,哈达象征着纯洁的品格、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宽阔的胸怀和真诚的友谊。敬献哈达,是藏北牧区  相似文献   

3.
1982年6月下旬,我们在那曲地区班戈县采访以后,乘汽车冒风雪颠簸了两天,来到了可可西里山区。可可西里山区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异常寒冷干燥,虽然已是六月,可这里依然寒意未尽,水面结着薄冰,疏朗稀落的牧草一片枯黄,难得看见一顶牧民的帐篷。我们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多天,虽然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风吹沙打,嘴干唇裂,却饱尝了可可西里山区的特殊风情。奇异的沙马舍加可可西里山是昆仑山的南支,呈东西走向,东部延接青海省境内的巴颜喀拉山。它象一条巨龙,飞舞在藏北高原的西北部。资料上说,可可西里山的意思是“青色山梁”。想来,可能是牧草繁茂,一片葱笼,来到这里一看与想象的大不一样。可可西里  相似文献   

4.
8月(藏历七月),藏北高原接羔育幼已结束,羊毛剪下来了,新酥油加工出来了,牧业生产比较清闲,各地牧民纷纷举行传统的赛马会,欢庆丰收,祝愿幸福。 1984年,我和西藏日报的几名记者一起,采访了藏北牧区规模最大的赛马会——那曲地区赛马会,分享了草原人民的欢乐和幸福。赛马会在藏北已有悠久的历史。随着这些年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群众举办赛马会的兴趣越来越浓,那曲地区举办的这次赛马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8月15日这天,风和日丽。一大早,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向位于那由镇东南两公里处的赛马场赶去。昔日宁静的大地上,突然冒出了三四千顶大大小小,缀着飘带,画着吉祥图案的帐篷。一  相似文献   

5.
(一) 先修“第一課” 1946年冬天,经过宿北、鲁南战役后,蒋军沿着徐州,到連云港的陇海铁路线,摆开了八十四个旅的“一字长蛇阵”向山东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这时,我被调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工作。当时我对于前线记者工作,还不熟悉,而且志趣也不  相似文献   

6.
这只精致的酥油茶碗,这把锋利的藏刀,是我在西藏日报工作期间,一位藏族朋友特意送给我的牧区人民离不开的生活用具。它伴随着我,在藏北高原度过了六个春秋。1986年我回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仍然一直把它带到身边。每当我看到这些物品。藏族干部和群众对新闻工作者支持,关怀的情景就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7.
8月下旬,藏北高原大部分地方牧草枯黄了,百花凋零了,牧民的牛毛帐篷由平地搬迁到了依山傍水背风避寒的地方,牛羊也进入了冬窝子,辽阔的草原一片肃杀景象。可是地处高原南部的当雄草原却是另一番景象。牧草仍然郁郁葱葱,一层又一层,宛如起伏的波涛;小溪流穿过星星点点的牧民村舍,潺潺地流向远方;河边、湖畔、山坡、沟底,滚动着羊群、马群,牧羊女悠扬婉转的民歌小调不时传入耳际,我们不由得大声朗诵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来了。汽车在草坝子上行驶两个小时了,映入眼帘的  相似文献   

8.
1979年11月,藏北高原已是严冬了.我和记者陈忠传一起,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班戈县德庆区采访。我们骑着马,奔波了半个月,采访了3个乡和5个村,回到区公所时,已是11月22日了。在这里等了五六天也没有见到汽车影子,如果再呆下去,天气一变,大雪封山,那不知啥时候才能回去,倒不如骑马回县上。冒着风雪前进 11月28日早饭后,区里从拉江乡找来4匹马,两匹马我们骑,两匹马驮行李。拉江乡还派了一位青年牧民给我们带路。区里送来几张烙好的大饼、一包煮好的野驴肉和一些糌粑,让路上当干粮。此时,牧民早已搬到背风草场住了,牛羊也进入了冬窝子,天低  相似文献   

9.
五、我开始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上海各报发展地方通信的过程。我为上海新闻报写“长沙通信”,是在湘军驱张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谭延闿重回长沙再主湘政之时。前文讲过,我写“长沙通信”是从上海时报开始的。时报编者称我为“特别通信家”,以示与普通访员有别。今天我不妨坦白地说:当时我既缺乏采访门径,又无写作经验,只是把一些街谈巷议连缀起来,写成一种似新闻非新闻、似小说又非小说的“大杂烩”,实在幼稚可笑。这种临时的办法,当然不能持久。一九一八年,我为国难家仇,要暴露张敬尧祸湘乱国的罪行,又经常在上海报上发表通信,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职业充满风险,记者的工作充满艰辛。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军事记者,不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军事家的胆略,而且还很有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勇于迎风击浪,踩着困难和艰险前进。这不论在昔日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今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个轻松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第二炮兵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  相似文献   

11.
1984年的3月3日,是藏历新年。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曾几次为我作过翻译的那曲地区科委青年女干部次央,冒着鹅毛大雪,来到西藏日报那曲地区记者站。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对我说:“我阿爸阿妈说了,今年邀请你到我家过藏历年。”我高兴地答应了。次央家住在那曲县德吉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那曲镇约六七公里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我跟随次央来到这个只有十五六户人家的小山村时,村子里被一派节日气氛笼罩着。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藏式平房的门楣上,窗梁上挂起了檐帘,牛毛帐蓬上方四周挂上了香波。门前的空地上,用白灰粉撒绘了象征美好、纯洁、幸福的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照日报社自觉视国防宣传为己任,充分发挥地方报刊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进行军事知识、国防法规的教育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日照市的国防建设。国防效益才是最大的效益 日照日报社的财政收入主要是自收自支,除得到有限的财政拨款外,广告赞助自然是其主要来源。但在举办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甚至还要“倒贴  相似文献   

13.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14.
新闻眼光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能看到本质的眼光。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有可能从看似无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从看似只有一般新闻的地方发现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15.
到天山深处──战斗的记者生活之二谈风如果说到新疆去需要勇气和决心,在新疆站住脚并工作下去,则需要信念和毅力。新疆地处亚洲大陆的腹地,南、西、北三面有高山绵亘,东有渤海隔离,内地人往往对它有一种遥远、神秘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一种引人的悠力,人们...  相似文献   

16.
金钰 《记者摇篮》2006,(11):60-60
今年虽然只有22岁的我,却有近三年的报纸新闻从业经历。从我成为实习生的那天开始,作为“记者”所给我带来的感受,就像打碎了生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错综交织,让我拥有这个年龄的少有的人生阅历,也难怪同学们都说我太成熟……窝棚老人让我怀揣感恩的心回想起来,第一次的采访任务就让我印象深刻,寒冬季节住在鲁园凉亭里的那个“窝棚老人”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撼。几块破旧帆布和条幅撑起的半米多高的“房子”就是那位生活窘迫的老人的家。“我在这里等人,外面太冷,能让我进去暖和暖和吗?”在得到老人的同意之后,我半蜷着身体走进了窝棚老人的“…  相似文献   

17.
1949年6月,我进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学习,不久调《苏南日报》任记者,至1953年春离开《新华日报》,虽时不过3年半。但回顾过去,这实是我最值得回忆的时期。革命学校的生活和党报工作的经历确实给予我许多极为宝贵的教益。后来我  相似文献   

18.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记者工作已近33年,然而最值得回顾的还是国家遇到暂时困难那三年的驻县生活,真是回味无穷。 1959年下半年我到报社工作刚满一年的时候,被派到玉田县当驻县记者。那年国家已进入“低标准,瓜菜代”的暂时困难时期。当时的总编辑卢振川对我谈:“现在编辑部的同志都浮肿了,你年轻,不过,去驻县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家里有什么困难吗?”“没困难。”我一口答应,愉快接受了任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